隨着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興起以及消費模式線上化,近幾年電商平臺風生水起。

中國消費者報提到,網絡消費成爲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但受多重因素影響,2023年電商消費維權指數向上波動。

澎湃新聞關注到,在衆多電商消費維權中,針對“無貨源店鋪”引發的維權案例仍備受詬病。

“無貨源店鋪”往往是指,商家的在售商品沒有現貨,且未取得貨源方授權的情況下直接搬運商品信息,待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再到貨源平臺下單,以此賺取差價的行爲。

澎湃新聞了解到,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均已明令禁止“無貨源店鋪”,併發布相關治理公告。但搜索網絡投訴平臺,由“無貨源店鋪”引發的糾紛並未消退。不少電商消費者及“創業小白”均表示被“無貨源”模式收割。

同一件女裝不同平臺價差近5倍,“無貨源店鋪”躺賺差價?

通過搜索網絡投訴平臺,包含“無貨源”相關的詞條超過6500個。其中,針對“無貨源店鋪”賺差價的投訴存在於多個電商平臺。

不少消費者反映,在電商平臺購物,卻收到來自其他平臺的發貨短信,且商品價差較大。

網絡投訴平臺顯示,3月7日,有消費者發起投訴稱,在抖音一家店鋪花463元購買了兩個茶水櫃,收到的卻是拼多多店鋪135元的貨,要求退差價但協商無果。

另有消費者告訴澎湃新聞,“之前在抖音某店鋪下單女裝,當時支付了258元,一天後收到來自拼多多商家的發貨短信,短信提示購買商品由拼多多商家發貨,商品價格57.54元。點擊鏈接發現,正是在抖音店鋪上購買的同款商品,價差接近5倍”。

網絡投訴平臺上,針對“無貨源店鋪”的投訴比比皆是。另有消費者於1月18日發佈投訴稱,“從京東自營(店鋪)買東西,拼多多(店鋪)拍了發給我,商家承認無貨源,不給我退款。”還有消費者稱,在京東平臺以195元下單購買架子,收到拼多多商家的發貨短信,拼多多店鋪只需99元。

根據關鍵詞搜索,快手、淘寶、小紅書等平臺均存在類似的情況。

不少消費者認爲,有的賣家屬於“空手套白狼”,給消費者發來低價產品,售後沒保障且擅自透露買家信息至其他電商平臺,這一做法欺騙消費者。而作爲商家,不少觀點認爲,“開店本來就是爲了賺錢,且消費者有自主選擇權。”

有網店運營者告訴澎湃新聞,“‘無貨源店鋪’這種模式其實很早之前就有,早幾年是在淘寶,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火起來後,這一模式逐步轉移至各大電商平臺。2021年、2022年的時候比較盛行,不過2023年開始,各個平臺已逐步整治無貨源的情況,現在的生存空間已經很小了。”

“無貨源店鋪”騙的不止消費者

懂得平臺規則的玩家早已尋找新的發展方式,但創業小白卻仍在被持續收割。

搜索發現,在電商平臺直播間,不少主播仍在以“零基礎、低成本、不囤貨”等說辭吸引想要“白手起家”的人,不少創業小白持續被“無貨源電商”的商業噱頭所吸引。

不少創業者投訴,在平臺直播間學習無貨源開店,卻被割“韭菜”。

網絡投訴平臺顯示,今年2月18日,有創業者投訴稱,“以無貨源模式作爲商業噱頭,對衆多學員進行洗腦。由於學員們都是‘小白’,因此對所謂的無貨源模式並不瞭解。目前各大電商網絡平臺正在嚴厲打擊無貨源店鋪,例如無法上品、鏈接失效,甚至存在非法行爲等情況。這與當初培訓時所提及無腦賺錢的說法根本不同。”

現實往往是,只有跳進“坑裏”才恍然大悟。“被割韭菜了,根本不可以無貨源帶貨,購買的課程裏還說如何搬運別人的視頻,等我瞭解之後才知道,根本就不行。”有創業小白在網絡投訴平臺這樣寫道。

從投訴量較大的案例來看,多個創業小白稱,某電商平臺主播宣傳自己做無貨源電商6年開了19家店並示意大家購買課程一起創業。但在消費者購買後發現課程內容與宣傳不符,按照訂單界面顯示7天內觀看時長小於30分鐘可退款,但客戶申請退款時被拒。

澎湃新聞通過相關平臺搜索發現,在同一平臺,上述主播關聯賬號超過5個,其中一個賬號的粉絲量爲32.8萬。通過觀察其直播發現,每次直播的話術基本一致,在介紹自己開店成功的同時售賣199元的開店課程。課程內容包括“紅薯站內如何選品”、“tb怎麼去選品”、“pxx如何選品”、“怎麼去避免短信和麪單的問題”等內容,每一項課程的時長在3至5分鐘左右。

但在購買課程後,多名消費者發佈投訴信息。有消費者稱,“當時直播說的是一對一陪跑有什麼問題也能問,會教我們怎麼樣去做,可是加了之後回覆的就很敷衍,問問題也一直說要我去看課多看幾遍。”也有消費者表示,“課程沒什麼實質內容,買的時候說全程一對一陪跑,付完錢根本不搭理你,還說送兩個軟件會員,根本不理你。”

僅在上述網絡投訴平臺,該主播的投訴就超150條。

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培訓費從199元至上千元,均有網友表示“踩坑”。

有網店運營者表示,“無貨源”模式由於低門檻、低成本,吸引了很多想兼職創業的人。目前各平臺嚴抓的“無貨源店鋪”往往是指代拍行爲,即平臺商家在沒有現貨且未取得貨源方授權的情況下,直接“搬運”第三方平臺信息去自己的店鋪,待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再去貨源平臺比價下單,以此賺取差價。“如果創業小白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賣貨,可以說一查一個準”。如果商家通過“拼多多”或者“1688”找到源頭廠家並進行合作,由廠家直接發貨的,可以歸爲“無庫存、有貨源”。現在網上也有一類直播教學,就是教你如何與貨源平臺商家對接,怎麼避免短信、面單這類問題,但這一模式也容易被判爲“無貨源”,真正要做成功沒有那麼簡單。

在業內律師看來,由於網絡教學課程通常只有幾百元、幾千元,如果當事人想要通過民事訴訟來維權,往往會因爲金額不高,委託律師起訴不划算,便當作自己喫了虧。聚焦到授課本身,也存在爭議,賣家確實已發佈教學視頻,能不能賣出去貨,對個體有沒有效果因人而異,行爲的定性也存在爭議。但也需要提醒大家,在運營店鋪期間,上架商品如果涉及品牌或者侵害到註冊商標專用權,會有面臨被起訴的法律風險。

“無貨源店鋪”已被電商平臺圍剿,平臺如何更規範?

經濟學者盤和林告訴澎湃新聞,無貨源模式在很久以前就有了。之前還有一種操作叫“一件代發”,通常來說,賣家在電商平臺銷售商品時,不需要自行囤貨或處理物流和倉儲,而是將訂單信息及客戶收貨地址等相關信息提交給供應商或代理商。這件事的好處是,賣家不用囤貨,省事,但壞處是,賣家並不清楚所推薦商品的品質,售後也無法控制。無貨源模式無法控制供應鏈和售後,這也促使很多賣家自己去佈局供應鏈,比如賣服裝的自己設計,去工廠打版生產,從而控制商品品質。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爲,電商平臺出現“無貨源店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來說往往是商家沒有足夠的供應鏈資源或者缺乏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從而導致無法獲取商品或者庫存管理跟不上。但同時,也有部分商家爲追求利益,在明知無貨源的情況下,進行虛假宣傳或者搬運其他平臺的信息,從而進行商品的銷售來賺取差價。

在張毅看來,電商平臺應進一步加強供應鏈管理的審覈監督,確保商家有穩定的供應鏈資源和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無貨源店鋪”的發生。

澎湃新聞了解到,對於“無貨源店鋪”,多個電商平臺已出臺整治措施,包括抖音、小紅書、淘寶等在內的平臺均已出臺關於“無貨源店鋪”的專項治理公告。

其中,抖音於2023年9月6日發佈“商家—無貨源店鋪”細則。對於“無貨源店鋪”的定義,細則中寫道,“無貨源店鋪”指商家在店鋪經營過程中存在店鋪無貨源,需要購買他人店鋪商品完成自己店鋪內訂單交易,或者直接搬運他人店鋪內商品等,損害平臺經營秩序,使貨品品質保障、物流保障及服務質量保障等缺失,從而影響消費者購物體驗的行爲。

若識別到商家店鋪涉嫌無貨源經營,平臺也會根據違規程度,按“情節一般”、“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來對商家進行預警及開具罰單。

小紅書也於2023年8月21日發佈關於無貨源代拍的專項治理公告,公告顯示,爲保障平臺消費者權益,維護平臺的正常秩序,平臺禁止一切形式的無貨源代拍經營行爲,自即日起展開專項治理。同時,小紅書將對平臺內交易行爲進行監測,根據包括但不限於系統識別、商品售後、商品評價、商品舉報、媒體報道、消費者反饋等因素判斷商家店鋪是否涉嫌無貨源經營。

此外,淘寶、京東等平臺也均已加強對“無貨源”的處罰規則。

而在電商平臺,“無貨源店鋪”的危害也被提及:通過擅自複製貨源方商家商品信息的方式,把貨源方的商品“搬運”到自己店鋪銷售,不僅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個人信息保護權,而且涉嫌侵犯貨源方的知識產權、對貨源方構成不正當競爭等法律風險。

可以看到,“無貨源店鋪”雖被電商平臺圍剿,但亂象仍在持續。張毅表示,“無貨源店鋪”之所以野火燒不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商家或者個人被利益驅使,採用非誠信的方式經營,但從側面來看,主要還是電商平臺的進入門檻不高。

張毅認爲,消費者信任某一平臺去上面購物,商家賺錢的同時,平臺也有收入。對商家的誠信體系以及存在的問題平臺應予以重視,這也是平臺的義務和責任,應當鼓勵商家自律,鼓勵消費者舉報,這樣也有利於維護電商平臺的良好生態。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爲,電商平臺是一個企業,不是監管部門,它和消費者、商家都是平等的,但它處於壓艙石的地位。電商平臺是平臺企業搭建的,交易規則平臺企業可以把關,入駐平臺的商戶也是平臺遴選的,同時,平臺有大數據,比如某件商品的買家有誰,買家中誰投訴了,投訴的什麼問題,平臺比誰都清楚。此外,平臺對於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比如手機號碼、年齡、性別、消費習慣等都掌握;對入駐商戶的出貨量、定價規律、貨源渠道等信息也掌握,平臺也從消費者的每一單消費活動中營利,平臺應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劉俊海呼籲,希望消費者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也希望平臺爲消費者站好崗、放好哨、把好關,也希望監管者勇於擔當,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挺身而出維護消費者權益。法院則應當開門立案,凡訴必理,做到快立案、快審理、快判決、快執行。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