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

隨着記賬這件事被越來越多人所討論和實踐,「預算」這個原本在專業領域內的詞也被越來越多地討論。

我曾試用過一些專用於控制預算的 App,例如 Pennies、Spending2,也曾搭建過自己的預算體系,但都會因爲種種原因而無法堅守預算,到最後就變成——算了我記賬就行,預算這種事還是放一邊吧。

但在今年年初重新拾起信封預算法後,我卻老老實實做了半年預算,在這半年中我幾乎不覺得痛苦,反而每次都有雀躍期待的心情,做預算終於成爲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這次的預算體系,我全都放在了 Excel 上面。

記賬 App 中的「預算」可能有的問題

如果你使用過一些強調預算法的 App,那麼可能也會感受到它們的一些問題——有絕對理性的方法論,但很難有同樣理性的實踐。

把預算切分到日的預算法:完美的假設並不成立

諸如 Pennies 之類的預算系統,會將剩餘預算切分到週期中剩餘的日期,例如下圖中週二到週四沒有實際消費,就是將(500-150)這個本週剩餘預算,分別除以剩餘的六天、五天、四天。但這看似嚴格的控制方法卻常常引起焦慮和破罐子破摔,因爲其中暗含有一個假設——我們會在未來的週期裏均衡花錢(happen evenly),而這和真實的生活規律完全不符。

即便是看起來最規律發生的飲食交通費,每天也很難只花差不多的錢。例如我在表格中列示的,購買購買食材的一天和使用存量食材做飯的一天,按照「剩餘可用預算餘額/週期剩餘天數」的預算方法,前者的日預算會嚴重超支,後者則會嚴重盈餘,但這個「超支」和「盈餘」對這兩天的消費行爲都沒有任何參考意義;週六的外食時其實心裏已經有計劃週日就在家喫,這樣可以控制好一週的預算,但這依然無法避免在這樣的系統中將週六標識爲「超支」。看着這樣起起伏伏的超支、盈餘曲線度過一週,其實並沒有超出自己設立的周預算,但心裏的感覺大概不會很妙。

不僅沒有指導意義,切分到每日的預算還會讓自己失去對「剩餘可用預算」的宏觀掌控,更不利於對剩餘的日子作出合理規劃。

過於高瞻遠矚的預算法:可生活總是在變化

意識到上述系統的問題後,我也構建過自己的預算系統,可那時犯的錯誤是:妄圖在開頭把一切都確定下來,例如在年初就定下這一年花多少在採購衣物,花多少在交通上。可生活總是在變化的,這樣的系統卻不能隨着生活的變化而調整,不管最後是盈餘還是超支,都不能說是這個預算系統起到了作用。

比方說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年只能花 5000 元在交通上,但今年回家的機票特別貴,那我也不可能因爲這個預算超支而不回家。因而這個預算系統也沒有指導實際行爲的作用,即便它滴水不漏地圍住了我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它也沒有意義。

這種預算方法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隻考慮了一年中的支出,卻沒有考慮到每個時點手頭可支配的收入。

即便我給今年的演唱會預留了 5000 元的消費預算,如果在那個時點我手頭沒有那麼多可以花的錢,這個預算豈不就成了空頭支票?

爲什麼信封預算法是有效的?

信封預算法的原理說出來簡單得有點可笑,可能你在上小學時就用過類似的方法:把手頭所有可以花的錢放進不同的「信封」裏,這些信封可以是消費信封或者存錢信封。而這些信封是開口的,在這個月中你可以把這些錢在不同的信封間反覆騰挪。

這也是它最大的特點:不要求高瞻遠矚,承認現實和預算之間的偏離常有發生,並在一月之中實時調整預算。它讓我們時刻關注着這種 偏離超支不可怕,甚至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超支之後的下一步怎麼做。

信封預算法對於預算新手或預算苦手都很友好——開始時先憑感覺隨便定個預算,過程中隨時調整。而在每月結束時,如果你依照它的原則執行,就會看到所有「剩餘預算>=0」的情況,這會讓做預算的感覺非常良好,也自然很有動力繼續執行下去。

讓信封預算法更好用的幾個原則

如果你在網絡上搜索信封預算法,會發現有很多想當然的解釋文章,可能會讓人誤入歧途。而將信封預算法的理念應用得最正確和到位的自然是訂閱年費 85 刀、鼎鼎大名的 YNAB(You Need A Budget)。

YNAB 是個非常強大的預算 App,而其核心的理念是完全開放、免費的,在 YNAB 的論壇、課程、Youtube 頻道都有相關內容告訴你如何理解信封預算法的四個重要步驟(原則),因此這篇文章中也從這四條原則展開,解釋信封預算法爲什麼可以行之有效:

  1. 讓每一塊錢各司其職(Give every dolloar a job)
  2. 擁抱真實的支出(Embrace your true expenses)
  3. 像打地鼠一樣調整預算(Roll with the punches)
  4. 讓「錢齡」越來越長(Age your money)

第零步:確定預算信封類型,以及手頭有多少錢

預算的最終目的不過是追求支出小於收入,因此先要點清楚手頭有多少錢。手頭有多少錢代表當下可支配的所有收入,把手頭所有存款賬戶的錢(微信支付寶銀行卡)加起來就可以;如果錢被「僵」在理財產品裏短期內無法取出或者會有影響本金的較大損益變動,就不計入現在的可支配收入,還沒收到的錢更是不要計入;未償還的信用卡算作負數。

預算週期一般按照自然月進行。但如果你手頭的存款不足以 cover 未來一個月的支出,那麼把預算日安排在 發薪日及還款日 之後是一種更簡化的做法,彼時手頭的存款可以反映真實可支配的財產。

信封的分類可以完全由自己定義,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生活規律和願景。可參考 YNAB 官方提供的支出類型設定:

  • 每月發生的支出,如房租及水電、網絡及話費、食物、交通費等
  • 非每月發生的支出,如房屋維修、保險、醫療、採購衣物、忘了做預算的項目
  • 需償還的貸款,如房貸、車貸(信用卡在計算手頭有多少錢時已剔除,不用重複計算)
  • 提升生活質量,如度假、教育、健康
  • 娛樂,如外食、遊戲、旅行
  • 存款

第一步:安排好手頭的每一塊錢

「待規劃預算」(to be budgeted)是 YNAB 中非常靈性的 中轉站 ,每次月初預算時所有錢都會先流入這裏,再分別進入各個信封。一旦一次預算完成,「可用預算」就 必須處於歸零狀態

而每次有新的收入時(不管是固定薪水、稿酬、紅包),都先進入「可用預算」,再明確地分配到一個或幾個預算信封中,這樣可以避免「得到一筆 1000 塊的橫財,卻在五次消費時都認爲自己花的是這筆錢」的幻覺。

第二步:定下信封優先級

從「待規劃」進入預算信封這一步,次序大約如下:

  1. 當月的剛需支出
  2. 非按月發生的重要支出,如保險、體檢、會員年費
  3. 旅行等非剛需娛樂項目
  4. 存款

這樣可以理清手頭的錢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存款」,避免在會員年費、保險費、體檢費、換電腦時感到「割肉」——它們是合理的支出,也是自己每月都做好預算的,到點就花,不應節省。

應急基金在信封預算法中反而不那麼必要,因爲如果常常梳理自己要面臨的現實狀況,真正讓財務上萬分緊急的情況很少會發生,用 存款 應付就可以。

第三步:隨時隨地調整預算

前面也說過,預算信封並沒有封口,可以在一月中隨時調整,對於這一點,YNAB 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打地鼠。做預算好像總是這樣,在月初的時候明明都分配好了,但隨着時間的推進,要不某項預算過於樂觀,要不某項又太高估了。

對此,YNAB 表示不要太有負罪感,像打地鼠一樣去應對就好——這個月突然買了很多衣服,但下館子次數並不會有預期那麼多,那就把外食的預算挪一部分給衣服,其他分類也是同理。如果再不行,那就從存款裏挪點出來應急唄~

你或許會想,這樣騰挪和不做預算有什麼區別?答案是, 像打地鼠一樣做預算讓我們時刻注目着預算 ——它沒有那麼可怕,它仍在你的掌控之中,隨着一下敲扁了超支的項目,你也會更清楚接下來需要作出的消費行爲的改變。

如果非常幸運,你在月底時還有部分消費信封的預算有餘裕,那麼可以有兩種做法:

  1. 如果覺得是消費控制得好,就把剩餘預算繼承到下月的同類消費信封中,獎勵給這個類別
  2. 如果認爲是預算做得太寬鬆,那麼就忘掉剩餘預算,下個月的該項預算仍然從零開始

在每個月初制訂預算時,都要考慮到接下來這個月的具體計劃,例如想買衣服、要買禮物、出去旅行。就我的實踐而言,完全複製前一個月預算基本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常常思考生活計劃也是預算的樂趣所在。

最終目標:讓錢變老

這個原則的含義可參考「old money」,「old money」的財產來自繼承,也就是來自先輩多年前的累積。如果你在穩定地掙錢,而花的錢來自越久之前,就說明你的財務狀況更穩定。

具體來說,讓錢變老有一個假設前提是你的錢「先進先出」,先掙的錢會先被花掉。想象收入一下俄羅斯方塊,收入從上方落下,而花費則從下方消失。在花完 5 月工資之前不會花到 6 月工資,花的錢來自更久以前,那麼個人財務狀況就更健康。如圖中目前的錢齡就是 3 個月。

在 YNAB 中,會自動計算 Money Age,YNAB 的建議是讓錢齡保持在 30 天以上,這樣就能擺脫「每個月剛收到的薪水只能忙不迭地還掉信用卡」的困境。

這一點如果不使用 App 的話復刻會比較麻煩,大概可以用「沒收到工資的花手頭的錢可以支撐幾個月的日常支出」去衡量,可以算是一個使用 YNAB 的理由吧。

P.S. 如果你的「錢齡」已經非常之短,甚至剛到手的收入已經無法償還即將來臨的卡債和當月最基本的食宿支出,那麼及時認清這個狀況無法在短期內改善的現實。在短期內不會有可預期現金進賬的情況下,不要考慮消費貸分期,不要考慮信用卡提現,尤其不要考慮網貸(具體案例請知乎搜索),及時向家人朋友求助。

怎樣用 Excel 進行信封預算

如果你當前使用的記賬 App 就有信封預算功能,那麼直接使用就好了。如果沒有的話,用手頭的 Excel / Numbers 甚至紙筆也能輕鬆開始(終於說到了正題)。

以下表格模板由@我可是加號啊提供,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本地化。模板 鏈接在此 (OneDrive)。

分區

預算表格分爲預算區、交易流水區、賬戶區。

預算區

這裏包含待規劃預算和所有預算信封,右側明細賬的分類都與預算區的分類一一對應。此處包含兩個勾稽關係:

  1. 待規劃預算=收入(詳細操作見下)-各分類下的「已規劃」之和
  2. 剩餘預算=已規劃預算-已使用預算

而其中:

  1. 已規劃預算=上月剩餘預算(如果不想繼承預算就在上月手動歸0)+本月追加預算
  2. 已使用預算=交易流水區域分類之和

預算類目可以根據情況每月調整,比如我發現把日常通勤和其他交通分開的意義並不大,就合併在了一起,一些幾個月不發生支出的類目也刪掉了;但我還是希望能看到購買食材、非健康食品和外食的區別,來時刻掌控自己攝入食物的健康程度,就把這些分類區分開。

交易流水區域

這部分使用任何可導出成表格文件的記賬 App 數據,注意保持記賬 App 和預算中的分類表述一致,方便「已使用預算」的公式援引加總。

我一般每週導入一次交易流水並調整預算,這樣不太麻煩,也能比較及時地做調整,更勤快的朋友也可以每天都調整預算。一些在月初就可預料到但還未實際支付的交易也可以提前計入,將狀態選爲「未結清」(uncleared)即可。

賬戶區

第三個勾稽關係:上月月末餘額(也即本月月初餘額)+本期收入之和-本期支出之和=本月月末餘額

等式左邊數據來源是這張預算表,上月月末餘額來自上月表格,每個賬戶下的收入和支出之和都從交易流水區自動加總;等式右邊的數據來源是手頭賬戶金額加總。

等式兩邊不等在現實操作中太常見了,有可能是記錯了賬戶,有可能是多人喫飯時 A 渠道付款 B 渠道收錢的問題。因爲錢也不會跑去哪,我的做法就是不對賬:joy:,直接用一筆不計分類的收入或支出把賬平了,讓月末餘額和實際清點出來的餘額相等。在用儲蓄卡給信用卡還款時,同樣也使用兩筆不計分類的交易完成,比如賬戶爲信用卡、分類無、收入 1000 元,賬戶爲儲蓄卡、分類無、支出 1000 元。

每月預算操作

首月初:先讓系統跑起來

1.[交易流水區]清點手頭所有的錢,在[交易流水區]作爲一筆收入輸入,類別選擇爲「待規劃」,於是該筆錢通過公式進入[預算區]的「待規劃」。

2.[預算區]將「待規劃」的金額分配到各個類目的「已規劃」中,使待規劃=0。

月中:像打地鼠一樣做預算

3.[交易流水區]在固定週期記錄交易流水,費用選擇相應預算分類,收入選擇「待規劃」分類。

4.[預算區]重複讓「待規劃預算=0」的操作。

5.[預算區]任何時候,每類的 剩餘預算 必須始終 >=0,一旦 <0,就從其他信分類騰挪預算到該分類,倒逼自己在超支的那一刻就去思考解決方案。

月末,準備迎接新一月:

6.[賬戶區]每月結束時,清點手頭可用的錢,進行平賬操作。

次月初:

7.[交易流水區]鏈接到上月[賬戶月末餘額],作爲一筆收入,類別選擇爲「待規劃」。

之後只要重複上述 2~7 步就可以

結語

由於信封預算法造成的心理壓力很小,反而給了我機會去面對自己的真實開支。而「面對」,也是我認爲預算中最重要的一點。

對我而言,我以往常常對超支消費有負罪感,但現在我明白對消費大可不必那麼苛責。即便多花了一筆錢,也沒有那麼不可挽回——可以出二手,可以從別的預算裏騰挪,可以吸取教訓下次刷卡時不要上頭。

信封預算法對我來說還有一個隱形福利,那就是——我可以開開心心地寵幸各個功能弱雞但 UI 好看的各類記賬 App 了!畢竟它們只是中轉站,最終的數據(和錢)都握在我自己手裏,即便手動錄入工作量也不太大。

雖然今年的經濟形勢艱難,但只要在努力工作,錢還是會掙到的。希望大家都掙得開心、花得開心、存錢也存得更開心。你在用哪種預算方法,還是拒絕預算?歡迎在評論區進行分享~

> 下載少數派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衆號,找到數字時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confetti_ball:

> 特惠、好用的硬件產品,盡在 少數派sspai官方店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