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考結束,一批學生終於放下厚重的負擔迎接新的人生階段;而新的高三學子也要重複前人的路,開始新一輪的挑戰。其實在古代,學生考試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我國古代講究士農工商,很多人以讀書學習、入仕途爲追求目標。科舉考試就是普通人進入官場的途徑。進士科舉始於隋朝,至清光緒年間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01 古代科舉考試共分爲五級:童生試——院試——鄉試——會試 ——殿試。

讀過四書五經的人先參童子試,名列前茅的人可以接着考縣府院三級考試,三年考一次,考過的才能被稱爲生員,也就是秀才。

到了鄉試,不僅要考知識,還要考國家管理。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只有秀才才能參加。及格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也是三年舉辦一次。在各地的貢院,有無數考生進行爲期三天三夜,不能動的考試。

最後他們會迎來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了就叫進士,成爲天子門生,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在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經有特權了,可以免稅免除徭役,過堂免刑等特權。

但是能夠考上舉人才算敲開了官場的門。舉人不僅能夠享受國家的津貼,還能免除地稅一二百畝,十幾戶人家不用服徭役。

能考中進士的那就是頂尖的人才了,是朝廷官員的主要後備力量。02 科舉考試有很多人並不能參加

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只有書香門第和權貴家的人才可以考,別的認識禁止參加考試的。

後來慢慢形成十類人不能參加考試,女人(武則天時期除外)、商人、罪犯、倡優、捕快,冷籍,身世不清白、犯忌諱的人、冒名頂替、有孝在身者不準參加考試。

即便是在相對開放的宋朝也有倡優,戲子,犯人的孩子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03 參加考試路途艱辛,趕不上也是常用的事情

一般的縣試和鄉試是在自己的家鄉或者省會城市,距離還算可以,提前十天半個月出發,基本就能到達。

但是會試和殿試都是在京城,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想要進京可是相當困難。

首先是錢的問題,殷實的家庭自然有無數種舒服的方式;一般家境的人,平時專心讀書,並不會有太多積蓄,身體素質也不夠強壯。雖然他們在家鄉一般會受到鄉紳的看重,但也不好拿錢太多。

一路上風餐露宿,走上數月半載是正常的事情;如果路上治安不好,受傷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這樣經歷種種磨難,最終考取功名的學子,當真不比今天我們十二年學習的辛苦少。原來,自古讀書考試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