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君—大腦進化》專欄第105

你好,我是鐵木君。

先問大家一個關於「買房」的問題:

現在你有100萬的購房預算,看中了一套總價100萬的房子,打算買了跟對象結婚。
這時候你怎麼做?
方案1.花100萬全款買
方案2.花30萬付個首付,剩下的部分按月還貸30年(多付60萬利息)
我想很多人會選1,也有不少選2。

我都不選。

——我買兩套。

01.

窮人只看見存量

富人爲人生增加「槓桿」

有人說,你是不是傻啊,你這樣要多付120萬的利息,都比你本金多了。

注意了:窮人最大的敵人不是負債,而是通脹!

聽到負債、利息這些詞就害怕,避之不及的,就是窮人思維的一個典型特徵。

看起來我多付了120萬的利息,但實際上我賺了。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70萬的房貸,月供大概3500,在兩個人都有工作的情況下,還款壓力不大。

多買一套,就是額外多承擔3500的月供。

“會不會還不起?”

但別忘了,我手裏還有買房剩下的40萬。這部分錢,已經可以覆蓋第2套房,前十年的月供了。

如果將第2套房出租,又將省下不小的房貸支出。

與此同時,房貸還是你少有的跑贏通脹的機會!

根據通脹率的計算公式,中國近20年的平均通脹率在7%左右。(也就是差不多每過十年,物價翻倍)

而大多數人的理財收益一般也就3%,這相當於每年銀行家從你口袋裏拿走4%的本金。

這也是很多窮人無法擺脫貧困,一輩子爲房子票子奔波的根源。

而十年的時間,我們的收入也會跟隨能力和經驗,獲得較大的增長,讓還款越來越輕鬆。

而當年30萬首付買的第2套房子,三十年後大概率花100萬也付不起首付了。

貸款買房,實際上就是用小錢撬動事業,加速賺錢的「槓桿」。

槓桿的放大效應,讓我們可以花更少的錢,去做當下無法實現的事情。

其實人人都在用使用槓桿,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比如去面試時,我們穿正裝、畫上妝,通過小成本的提升外在,無形中放大了我們的優勢。

比如我的大學室友,知道喜歡的女生喜歡玩ADC,於是苦練打野,沒事就來下路抓一波,最後成爲了他的女朋友。

事實上,班上比他打得好的男生很多,但是這個女生跟他一起打遊戲會更快樂。

同樣地,富人也擅長利用節省時間和精力的「槓桿」。藉助外力,完成一個人實現不了的目標。

舉個例子:

就像我開一家公司,我不可能每個項目都親自負責。
我必須物色到適合每一個項目的人,把事情交給他去做。
這個負責人再開動自己的槓桿,分配到每一個具體環節的人員、資金、物料...
槓桿一級一級傳遞下去,最後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時間安排、精力分配、薪酬待遇上來。
這樣,我只需要做到知人善任、及時跟進進度即可,就能讓公司良好地運轉。

而作爲撬動資源、高效運轉的支點,你需要自身的實力夠硬纔行。

當你具有核心競爭力,你會發現借力變得十分容易。

這也是爲什麼富人會更加珍惜時間,堅持學習、讀書、運動、早起……

這並不是爲了讓自己成爲萬金油,而是煉成金剛鑽,乾淨利落,撐起大局。

而相比之下,窮人更熱衷於單打獨鬥。

不斷地閉門造車,來證明自己的含金量:什麼學校畢業的、考了多少證書……卻對團隊的提升有限。

通過對槓桿的使用,我總結一下:

富人往往什麼都相信:

認爲生活處處都是機會,着眼於增量,看得見社會存在的空白。

實現了很多聽起來切實際的想法,改變了人類的習慣。在推動項目的同時,也能無條件地付出並相信團隊。

而窮人,往往什麼都不相信:

認爲生活中處處都是騙局,着眼於存量,只看得見已經存在的東西。

唯一相信的,就是最不需要動腦的想法:勤奮努力,就能過上好日子。

02.

富人會打一段時間的工
但窮人打一輩子的工

並不是每一個富人一開始就富,也不能用暫時的貧窮判定一個人沒有富人思維。

大部分人成爲富人、實現財務自由之前,都需要一個前期的財富的積累過程。

這個過程,恰恰是通過大家所厭倦的「打工」、「儲蓄」來完成。

而靠賭博、彩票、股市一夜暴富的想法,卻是妥妥的「窮人思維」。

有人會說了:

儲蓄不是窮人才乾的事情嗎?越存越窮,連通脹都跑不贏。

事實上,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和我們的居民高儲蓄率有關。

十多億人的儲蓄,讓國家有實力拿這筆錢去投資發展經濟,有底氣去大力發展基建;在規劃長遠發展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容錯率。

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那些巨型工廠、碼頭、倉庫;難道是靠大風颳來的,信用卡刷出來的嗎?

那麼我們努力工作,將工資一個月一個月地存下來,就是爲了被通貨膨脹偷走我們的勞動成果嗎?

當然不是。

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購入資產。

什麼是資產,任何可以給你帶來現金流的東西,都可以稱作資產。

簡單點說,就是通過初始資金,打造一個小型的賺錢系統。讓它可以躺着賺錢,收回成本,獲得盈利。

通過將盈利進行再投資,買入更多的資產,將商業模式不斷複製,將雪球越滾越大。

舉個例子吧:

大家常常抱怨房租太高,工資太少;那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接手一間房子轉租出去?

朋友大三實習之後,在洪崖洞附近租下了一間大戶型,改造成了青旅。
他自己住一個房間,將其他牀位轉租出去。
當入住率達到7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盈利了。
有趣的是,他房間養的幾隻貓,卻成爲了這家青旅的特色。
他順勢做起了“貓舍”的生意,很多人將貓放到他這裏寄賣(他收最低的佣金),後來這部分的收入,就已經超過了房費收入。
後來他僱了一個女生,幫他打理整間公寓,又把樓下一層給租了下來。
一間青旅,就是一個不停運轉的賺錢系統。

一張牀位也是,一隻可以下蛋的雞也是。

將發到手的工資馬上花光的人,看似躲過了通脹,卻同樣失去了建立賺錢系統的機會。只能不斷地通過工作,出讓時間和精力來換取報酬、維持生活,跳不出這個循環。

而去年攢下來100塊的人,雖然因爲通貨膨脹只值93塊錢了,但他有了買一隻下蛋的雞的資本。

每天生一個雞蛋,就能很快地抵消通脹帶來的損失。

如果他的“雞”足夠地多,那麼他通過賣雞蛋的收入,就能覆蓋他的生活成本,這就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財務自由。

相比之下,汽車是一種負債。

當然對於經商、跑業務的人來說,汽車有很高的使用價值,簽下大合同帶來的長期收益,遠高於買車、養車帶來的花費,這是值得的。

而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在汽車上的車險、停車費、油費的高額花費,與汽車帶來的便利和舒適度的提升並不對等。

我算過一筆賬,即使我每天上班打車,都比開車要便宜很多,而且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少。

正是因爲窮人持有的負債,大於他們的資產,導致他們永遠無法逃脫一輩子工作的命運。

很多中了彩票的人,最後爲什麼大多數都破產了?

因爲他們大量購入負債,而不是購入資產,讓錢爲自己打工。

而富人懂得通過不斷購入資產,並謹慎持有負債,逐漸走向財務自由的快車道。

我們常常發現有些人,做啥都風生水起;並不是他什麼都擅長,而是對「賺錢」這件事,很擅長。

03.

富人創造條件
窮人總是在等

富人和窮人的差距,並不僅僅體現在思維上。

事實上,富人會付出更多的行動。而相比之下,窮人總是在等,因此無法收穫更好的結果。

很多時候,並不是富人的決策有多麼正確,而是因爲他們做了,纔有了成功的可能。

富人基於目標去行動,而窮人熱衷於收集所有的條件——尤其是那些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

差異存在的原因,就在於對「風險」的理解不同。

窮人害怕風險,聽說股市很多人虧錢,就認爲股市就是「騙錢的」。而不去接觸一下,思考爲什麼有人虧錢,又爲什麼長期存在。被他人的思想和言論,充斥了大腦。

而富人管理風險,他們認爲通過學習通過掌控,風險是可以降到最低的。會去思考股市運行的本質,得出自己的判斷。

因爲對風險的理解不同,窮人更傾向於等待,保現在的錢;而富人傾向於主動出擊,賺未來的錢。

窮人往往幾十年待在一個崗位上默默努力,等待有一天得到領導的賞識,升職加薪;

而富人都是主動出擊,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

說一個故事吧。

高中的時候,學校附近有一家麻辣燙店,可以生意一直不溫不火。
後來老闆在店裏放了一臺老虎機(硬幣投注的遊戲機),生意竟然慢慢變好了。
大家都說:他家的老虎機特別容易贏錢,放學了一起去啊。
後來才知道,老闆把內部程序改成了對玩家有利的賠率,所以很容易賺錢。
聽起來很傻是吧?
但是老闆卻因此收穫了大量的客源,而且贏了錢的人,會傾向於來瓶飲料、多加兩個菜。

不得不說,老闆給當時的我上了一堂生動的商業課。也影響了我之後對很多問題的看法。

富人會利用概率思維,去管理風險和做出選擇。把每一個具體的選擇,抽象爲概率。

比如在老虎機每玩10次的虧損額,和客單價、潛在獲客量上做出權衡。

而窮人相信一錘子買賣,沉迷於賭博、彩票,幻想有一天好運降臨。

這就跟一個人去澳門賭場賭錢,卻想着依靠自己的聰明和運氣,把賭場贏到倒閉一樣。

你永遠玩不過莊家,因爲莊家背後就是概率。

富人尋找51%會贏的機會,並試圖讓它接近100%;

而窮人做100%會輸的事,卻相信自己有一天會贏。

寫在最後

阻礙我們成爲富人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外在條件,而是內在的思維。

有時候我們面對房價、面對同齡人的壓力,會覺得改變現狀很難。

這並不是我們不夠聰明、不夠努力,只是我們還沒有拆掉思維中的那堵牆而已。

事實上,每個人最大的資產,就是我們的頭腦。

花時間和精力投資自己,就是最重要的「富人思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