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长可能都有不同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两种选择都行,而最尴尬和可怕的是变来变去:有时候哄,有时候不哄。

这让孩子很为难啊,我到底是哭闹还是不哭闹?我到底是打滚还是不打滚?我也难啊!

你身边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在办公室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任何一点点来自别人的干扰都会打乱她的工作节奏。

与同事交流的时候,对方说话稍不注意,就可能“刺痛”他的内心,让他一整天都无法好好工作。

被老板批评了几句,马上就开始怀疑老板一定是早就看自己不爽,想把自己干掉换人了。

在微信上和客户沟通,对方没有用商务上的礼貌用语,就开始猜测对方是不是对自己不爽了。

诸如此类,听着就很累,可这样的人还是挺多的。

焦虑型依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的主要养育者(通常是妈妈)不能持久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有时会很及时,有时却很迟钝。

就如开头举的例子,孩子哭闹的时候,要么你就一直选择哄劝,要么就一直不哄劝。如果有时哄,有时不哄,就会造成孩子非常纠结,他们不知道下次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保持焦虑和不安,不知道自己该在家长面前展现何种行为。这种依恋模式带到成年之后,就会以焦虑或是愤怒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职场,通常是极其容易被外界声音左右;在亲密关系中,会因为过于惧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失去对方,而极度在意对方的感受,并且想要随时把对方黏在身边。

最后的结果就是,未能如愿,毕竟那种黏度,实在是让人窒息。

1、给别人点空间。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尝试着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2、下结论之前,先找“证据”。如果总是因为他人的一言一语就夸大化,那么再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不妨自己先反驳自己。比如被上司训斥之后,如果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被换掉了”,那么就一直追问自己:“有证据吗?”去寻找真的可以支撑这种结论的事例,直到你发现,也许是自己想多了,这样去对抗那些偏颇的念头。

3、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注意语气。焦虑型依恋的人,在处理关系问题时,言语间总会透出一些指责、急躁的感觉,记得控制哦。

依恋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并且依恋模式会跟随人的一生。我们不必强求一定要改变,但可以让自我接纳程度更高,毕竟先接纳才能谈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