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長可能都有不同的做法,實際上也是兩種選擇都行,而最尷尬和可怕的是變來變去:有時候哄,有時候不哄。

這讓孩子很爲難啊,我到底是哭鬧還是不哭鬧?我到底是打滾還是不打滾?我也難啊!

你身邊可能遇到過這樣的人:在辦公室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任何一點點來自別人的干擾都會打亂她的工作節奏。

與同事交流的時候,對方說話稍不注意,就可能“刺痛”他的內心,讓他一整天都無法好好工作。

被老闆批評了幾句,馬上就開始懷疑老闆一定是早就看自己不爽,想把自己幹掉換人了。

在微信上和客戶溝通,對方沒有用商務上的禮貌用語,就開始猜測對方是不是對自己不爽了。

諸如此類,聽着就很累,可這樣的人還是挺多的。

焦慮型依戀的形成,主要是因爲在兒童時期,他們的主要養育者(通常是媽媽)不能持久滿足兒童的需要,他們有時會很及時,有時卻很遲鈍。

就如開頭舉的例子,孩子哭鬧的時候,要麼你就一直選擇哄勸,要麼就一直不哄勸。如果有時哄,有時不哄,就會造成孩子非常糾結,他們不知道下次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他們。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保持焦慮和不安,不知道自己該在家長面前展現何種行爲。這種依戀模式帶到成年之後,就會以焦慮或是憤怒的形式展示出來。

在職場,通常是極其容易被外界聲音左右;在親密關係中,會因爲過於懼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失去對方,而極度在意對方的感受,並且想要隨時把對方黏在身邊。

最後的結果就是,未能如願,畢竟那種黏度,實在是讓人窒息。

1、給別人點空間。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嘗試着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2、下結論之前,先找“證據”。如果總是因爲他人的一言一語就誇大化,那麼再遇到類似情景的時候,不妨自己先反駁自己。比如被上司訓斥之後,如果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被換掉了”,那麼就一直追問自己:“有證據嗎?”去尋找真的可以支撐這種結論的事例,直到你發現,也許是自己想多了,這樣去對抗那些偏頗的念頭。

3、與他人溝通的時候注意語氣。焦慮型依戀的人,在處理關係問題時,言語間總會透出一些指責、急躁的感覺,記得控制哦。

依戀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並且依戀模式會跟隨人的一生。我們不必強求一定要改變,但可以讓自我接納程度更高,畢竟先接納才能談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