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散這個詞,多少是有些傷感的。

但是很現實,對於2002年的造車新勢力來說,這個詞再合適不過。燒光48億元,沒有造出來量產車;被員工集體討薪的博郡汽車,以及聲稱買不到機票,至今不敢回國的賽麟汽車CEO王曉麟,都將造車新勢力的最後一絲體面,扯得乾乾淨淨。

在此前的文章裏,我就說過,造車需要錢,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又不僅僅需要錢。造車這件事情,是件極其錯綜複雜,及龐大的產業鏈的事情,絕非簡單的樹立品牌便能高枕無憂,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造車新勢力,都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電機、電控、電池,亦或是車機系統,都沒有。

要知道,沒有自己核心技術的車企,是走不長遠的。

就拿暫時看上去還風光無兩的蔚來、小鵬汽車、理想ONE來說,其現在雖然銷量並不算高,但是至少都已經完成交付,能夠佔到造車新勢力的第一梯隊上去。但是,我還是要說,雖然暫時風光,但是最好也別浪。畢竟資本市場變幻無常,行業洗牌競爭又在不斷加劇。誰會在霎時間崩盤,都還不好說。

整個造車新勢力,其實早就已經險象環生了,一面是公司員工發不出的薪水,一面是對外的債務承壓,造車新勢力們,失去了外來輸血,就等於失去了一切。而整個造車新勢力的淘汰賽,早就已經打響了。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國內新能源狹義乘用車的銷量爲8.7萬輛,同比下跌了34.7%,而和這個銷量形成反比的是,月銷量超1.5萬輛的特斯拉。

其實行筆至此,形勢已經很明顯了,造車新勢力們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有資金壓力,以及隨時準備出手的傳統車企,還有特斯拉這個火力全開的對手。

寫在最後

2020年,隨着疫情的影響,以及車市的競爭不斷加劇,造車新勢力們的日子勢必會很難過。在新能源"彎道超車"這條路上,造車新勢力既沒有加速行駛,也沒能變成不可比擬的人民幣玩家,失去價值,本就理所應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