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園區已逐漸成爲國內各類成熟園區轉型升級的典範,未來智慧園區將有哪些表現形式?將有哪些發展趨勢?在第五屆(2020)中國智能建築節上,來自廈門萬安智能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王新軍先生,爲大家帶來一場關於“未來智慧園區”的探討。

(*以下根據講話內容而整理,供參考)

廈門萬安智能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王新軍在中國智能建築節的演講

《未來智慧園區的一般思考》

王新軍 廈門萬安智能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大家好,很榮幸參加第五屆中國智能建築節,此刻我在中國智能建築節上海分會場,爲大家做技術方面的彙報和交流。今天我彙報的主題是《未來智慧園區的一般思考》。

上場前,主持人建議讓我把“一般”兩個字去掉?我說還是留着比較穩妥。因爲一方面,在線觀看的很多都是行業裏的專家或者技術骨幹,我的觀點只能說是拋磚引玉,引起一個大家可以探討的話題;另一方面,我認爲對未來的探討並不那麼容易,很難具象、很難非常嚴謹,可能有些觀點、看法思考並不是那麼深刻。所以“一般”兩個字還是要加上的。

今天,我的分享分爲三個小板塊。第一、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未來智慧產業;第二、未來智慧園區,將怎麼來定義;第三、實際工作中,怎麼做一些具體的規劃。希望我的思考、分享,能爲大家帶來一些啓發。

01 如何看待未來智慧產業

如何看待未來智慧產業呢?我認爲幾個原則:

第一,人類的發展和需求是探討未來智慧的基礎。因此,技術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都是以爲人服務爲本的,所有技術也都要根據人類社會的需求進行規劃、升級,甚至一些控制的。所以,我們應該研究人類社會系統的發展變遷,在人類社會需求框架下研究智慧系統創新是比較合理的。

第二,我們要用一些基本的原則來研究人類的社會系統。人類社會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有着一些生命體的特徵,這些特徵是我們智慧規劃的理論依據。在人類社會體系下,園區可以與外界進行一些能量的交換,對內外的狀況做一些感知應急,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實現自我進化。在生命體的所有環節裏面,比如說交換、運轉、進化,智慧系統都將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探討未來智慧發展對技術的影響,我認爲長期看不要過於悲觀。大家都知道,2016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橫掃世界圍棋界,李世石失敗後很感慨,他說,“作爲人類,我深感無力。”

現在,很多人在憂慮,比如人工智能將爲人類帶來什麼?是否會大量剝奪人類的工作崗位?或者機器人將掌控人類的命運?甚至人類是否會被機器取代?而在大數據方面,也有很多憂慮,比如數據泄露隱患、隱私保障、數據惡意造價等。還有萬物互聯方面,連接節點越多,被攻擊的節點也就越多。因此,很多人是非常悲觀的。

其實我覺得人類一直在積極的行動,只是有的行動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效果。目前,很多專家、政府部門都在關心各類新型智能領域,比如機器人的研究、安全技術的重視、隱私保護法規等;還有社會實踐層面的,比如去中心化的嘗試,比如區塊鏈之類。這些行動說明了我們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的適應系統,我們會趨利避害和積極應對。我們不僅是社會智慧進化的承受者,也是社會智慧進化的主動推動者,所以我們要有信心。

第四,探討未來智慧的效果和作用,短期看不能過於樂觀。很多技術的發展還剛剛起步,人工智能仍處於弱智能階段,所以大家還應該有謹慎務實的態度。

第五,關於未來智慧,我認爲我們需要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要體現中國的人文。提到未來智慧化,我們大量講的是怎樣去賦能,怎樣去發展。其實,中國很多東西實際上是需要用文化來講的,比如說到責任,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智慧系統還要考慮到社會責任,最典型的是能耗、綠色環境等。在規劃時,就要從這些角度去考慮。再比如,之前我們很多視頻安防會對佔道經營採取一定的報警驅趕,但現在隨着政策的出臺,就不能再與報警驅趕系統進行聯動。因此,這些要求我們要有中國的人文思想,要有中國特色、中國智慧。

02 未來智慧園區如何定義?

那麼,我們落在智慧園區上,應該怎麼去定義?比如產業系統怎樣配套?智能系統在支持業務的發展、管控、制度規範方面,如何合理分佈?等等,我以個人的想法做一些簡單的歸納,供大家參考。

第一,未來是一個全數字化的系統模型,數字化基礎設施又是集約共建的,全面感知和系統泛聯是全覆蓋的同時又是場景智能切片的,這既節約了共建的基礎設施系統,也優化了本身的系統。

第二,彈性應變的基礎設施的架構。比如按需集成,自主增減的基礎設施系統。既能支持園區生命體業務的模式變化,又能應對需求的調整。關於這方面,我總結4小點,第一解耦,第二集成,第三隔離可變性,第四統一規劃。把這四點做好了,整個架構彈性就沒有問題。

第三,未來智慧園區應該有智慧的產業大腦。產業系統是園區的動力系統,動力沒有的話,園區就存在問題,這需要非常重視。我們要深入瞭解園區的運營機制,如果不夠深入,那麼設計是會有問題的。現在也可以加持更專業的大腦,比如AI/Big data/Cloud等。

第四,機器服務時代支持下的公共服務系統。首先,保障全面的安全通行順暢、服務快捷等,這些在未來都將成爲剛需的服務。這些服務在機器服務時代,將會覆蓋將越來越廣。同時能積極滿足馬斯諾高層需求的公共服務系統,與社會需求升級同步共舞,打造滿足人類各項需求的健康建築。比如燈光,可以照顧人的情緒。比如AI,可以分辨人是否疲勞等。

第五,園區應該吸收外部的賦能,這也體現了開放式的特徵。與外界共生,我們可以說做一個封閉的系統,但不能做一個封閉性的規劃。我們要走出建築、走出園區,考慮社會的節點和社會的共存。除此之外,園區還需要與外界業態進行協同

把以上這些全部吸收進去,所謂的未來智慧園區才具有未來的一些特色。

03 實際工作中如何規劃

那麼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一些具體的規劃呢?很簡單地談一下個人的經驗體會:

第一,要有開放的思維。一個好的規劃肯定不能只談技術,要對業務,對社會,對人文都要有關注。

第二,要有正確的起點。就是從各種關聯人的需求分析做起,要不斷深入的去挖掘人的需求。同時關注園區常用試圖打造的自身IP。

第三,要有主動的創新。我們要融合過去的智慧建築並主動創新,比如從場景做起,從管控模式做起,對這些動線流向做一些規劃。

第四,我們要有可靠的方法和過程,比如我們的規劃要與客戶講解,必須有合理的推進手段,合適的材料和展示方法,大家達成共識,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

最後應該說,這一切都建立在長期專業積累的基礎上面。一個好的規劃不會是紙上談兵就能得來,必然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實踐經驗,不斷的總結提升。還有類似於今天的這種機會,大家多交流多討論,都是是非常有益的。

以上是我今天爲大家做的一個彙報,不當之處請多批評指正,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