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到表哥家做客,在客廳聊天喝茶了一個上午都沒看見侄子小俊,我以爲他週末和同學出去玩了。哪知道表嫂說,小俊今天一大早就起來了,喫完早餐之後就一直待在房間裏學習,這一學期學習態度特別好,每天都看他乖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不過卻發現雖然孩子很努力學習但卻不見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和去年一樣,總是在班裏排中等名次。

聽到表嫂這樣說,我就到小俊的房間看他學習了一會,我發現這孩子在做題時是這樣的:一道幾何題證明題拿起來,他掃視了一遍,然後用自己最常規的做法寫下來,之後寫着寫着發現證明不下去了,他就放棄了,直接寫了證明的結果。我這才發現,雖然侄子很努力在學習,但是他學習的時候卻總是採用一些常規的做法做題,一遇到不會的題就放棄,不懂得靈活變通,這種學習方法也是他努力但學習卻沒提高的原因所在吧。

一、努力和結果不成正比,原因在何處?

在生活中,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上,都會看到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恨不得一天24個小時不喫不喝不睡地投入到學習或工作中,但是在最終的結果考覈或者做事能力上,他們往往都不是最出色的那一個,反而甚至在人羣中非常平庸。很多人都不理解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我們不是常說: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付出了努力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終其結果,我們會發現這類人往往知識看上去很努力,很用功,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突破,沒有進步,而是按部就班地花着時間做着相同的事情,做事的效率都非常的低。

記得一個在教育機構上班的朋友小婷曾經也和我分享過相似的故事,她說:真的是心疼那些每天都在努力學習的孩子們呀,他們爲了能夠取得一個好的成績,下課了都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歡快的跑出教室去玩,而是拿起一本有一本的練習冊刷題,可有時候結果卻往往不合心意,這些孩子的成績也沒有和努力成正比。反而是那些平時看起來沒有那麼努力,一下課就跑出去玩的一些孩子成績更加優秀。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小婷也做了一個實驗,她上課的時候特別留意這些孩子之間的區別,她發現那些努力的孩子上課往往會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會把老師的筆記抄寫的工工整整,然而就放在一邊沒有去看。而另外一些孩子上課總是能夠積極提問,及時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也有一個分類,會把自己不會的那些部分整理下來,課後繼續複習理解。這樣一對比我們就能夠很清晰的看見這兩類孩子之間的區別,有些孩子只是一味地照搬老師所講的內容,而有些孩子能夠分次重點,知道自己的短處所在,並及時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這當然在學習上效率也會更高。

我們在生活看到的很多努力和結果不成正比的現象大多來源於他們只是一味地在汲取"惰性知識",而長期地吸收這種知識是無法提高我們學習效率的。

二、"惰性知識"的坑,千萬要避開

何爲惰性知識?

所謂的"惰性知識"指的就是那些碎片化知識,我們可能會發現有一些人,他們的大腦中有許多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涵蓋許多方面,但卻不是系統的。他們可能聽起來似乎很高大上的樣子,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沒什麼實際用途,也常常無法和現實情況相結合,而只是在你的大腦中孤立存在,沒有任何活力。就像我們常說的魚只有七秒鐘的記憶一樣,這些短時間的記憶知識就屬於"惰性知識"。而還有一種叫做"活性知識",指的就在我們大腦中已經系統形成的知識,它們具有一定的體系並且非常有條理,這些知識能夠能在大腦中運行自如。就像我們所學會的一門語言,即使時間過了很長,當我們需要交流的時候,我們也能夠自如地運用,而這種就是我們所說的"活性知識"。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上,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的陷入到"惰性知識"中。長期吸收"惰性知識",孩子很難提高學習成績。當孩子們不斷地去吸收那些碎片化的知識,而沒有進行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學習時,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零碎的。就比如孩子在做一道幾何題,當他們已經把手中這道題目理解了,但是當老師把題目中的數據換了一下,孩子就被難住了。所以這樣的循環反覆,孩子們總是無法靈活變通,是很難將知識點理解透徹的。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後,每天都需要到各種地方進行演講。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給他開車的司機都已經把普朗克所要講的演講內容背得滾瓜爛熟。於是他就跟普朗克說,你演講的這些我也能講,你要是不信,咱們就實驗一下。普朗克一聽,覺得司機很有意思,於是就說那下次你就替我去演講,我給你當司機。然後真的在下一次演講中,這位司機就登上了演講臺,他滔滔不絕地講了一晚上,內容真的和普朗克原本要講的一模一樣。但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在演講完後要和觀衆進行互動,臺下就有一位教授舉手,向司機提問了一個專業的問題,毫無疑問司機聽完確實答不上來。司機靈機一想,說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讓我的司機回答吧,於是普朗克走上臺回答了這個觀衆的問題。從這個故事可看,普朗克無論是在臺上或臺下,都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不管在什麼情景下都能夠活學活用,而司機懂得的只不過是一些"惰性知識"。

三、幫助開啓高效學習的良策,學起來!

1、幫助孩子完善"元知識"

所謂的"元知識"指的就是組成知識本身的一些更爲基礎的知識,由此來控制與調節知識的知識,也可以簡單理解爲我們常說的基礎知識。只有掌握好基礎知識之後,我們才能夠更深一層地去揭祕更高級的知識,步步高昇,才能將知識記得更加牢固。

例如當孩子在做一些數學題的時候,我們先是要確保孩子們能夠完全掌握運算公式,從公式的形成到運用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之後,纔開始去做題鞏固。只有將知識點完全掌握熟透,我們才能再面對題目時遊刃有餘。

2、引導孩子深度思考

很多人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往往只知道照搬照抄,而不懂得進一步思考知識。深度思考應該是人人都需要掌握的能力,因爲它會影響到其餘的各項能力。如何做到深度思考呢?

在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可以將問題分散化,將其切割爲一小個一小個的問題,然後可以從"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這三個大問題出發進行思考,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去修正我們的元知識,將基礎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3、引導孩子多進行交流和分享

我們常說學無止境,當我們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來查漏補缺,完善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將知識進行交流和分享,也能夠不斷地擴展我們的思維方式,能夠讓我們從更多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採用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正如一道幾何題證明題,它可以通過多種辦法,多個角度來證明這道幾何題,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題習慣。所以當我們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分享的時候,就能吸收到另外的做法,多種方式相結合,也有利於我們在別的題目中更快的找到解題的辦法。

我是曉涵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