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多編輯 | 吾人

來源 | 融中財經

4月20日,北京科技大學迎來72週年慶典。

“奉科技以立校”,北科大的“重工業”歷史和積澱,使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子。不同於其他高校學子走上新消費、文化、新模式等創新類賽道,北科大走出的學子,大多都去往傳統能源、智能製造、新材料、集成電路等傳統產業。

如今,伴隨着硬科技之風吹遍祖國大地,這些掌握着關鍵技術的北科大人,正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發光發熱。

最近幾年,由於半導體、新材料的火熱,也讓投資人的目光聚焦到北科大身上。此前,北京科技大學張錚教授團隊和張躍院士團隊在二維半導體材料低功耗器件架構方面取得進展。不僅引發了學術界的關注,更讓投資人開始從科技成果的源頭關注創新機會。

每一項商業化應用技術的背後,都是從實驗室出發逐步演變而來。這也導致了,由院士帶隊,教授主導的項目得到了一級市場投資人們的青睞。

如今的北科大不僅孕育了諸多關鍵技術,更培養了一批心懷夢想的莘莘學子,中國五礦、中國有色礦業、首鋼、廣州鋼鐵、太原鋼鐵、中國第一重型機械、新興際華、河鋼集團、華菱集團、河鋼集團、南京鋼鐵、西寧特鋼、海南礦業、鞍山鋼鐵等一批傳統產業的核心管理層均出自北科大;在投資圈,包括五源資本劉芹、英諾創新空間李長麟在內的衆多投資人,也來自北科大;在創業圈,庫迪咖啡陸正耀、中航科電李光明、億智電子陳峯均來自中科大……

伴隨半導體、新材料成爲一級市場的投資主要標的,越來越多的早期科技VC,開始駐守在諸如北科大這樣高校的門口,從實驗室開始,關注教授創業項目。

01 72年征途 鋼鐵工業高校的成長路

北科大成立於1952年,在北科大的組建中,一個立校之本就是礦冶系科。

回到四五十年代,是我國工業化建設的起步期。爲建設新中國鋼鐵產業,國家進行全國範圍的院系調整,由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清華大學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成立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後改名爲北京科技大學。

多所高校的礦冶系科組建,讓北科大的工業基因濃厚。有着得天獨厚的礦冶研發經驗的北科大在此後的發展中,幫助新中國進一步擺脫高爐鍊鐵對煉焦煤的依賴。

建校後,北科大依靠專業學科、技術支持,一衆專家、教授們,破解了熔融還原及氣基直接還原等非高爐鍊鐵工藝技術難題。不僅打下了較爲堅實的冶金工程和物理冶金的理論基礎,更並培養了一批鋼鐵冶金、有色冶金和物理冶金領域的名師。

通過張建良教授爲首的一衆專家努力,先後助力新疆八鋼歐冶爐成功將COREX工藝本土化,緩解了鋼鐵業對焦煤資源的依賴性;助力山東墨龍HIsmelt工藝實現技術國產化,鐵水滿足我國鑄造用高純生鐵一級標準;建龍CISP新工藝實現富氫熔融還原,推動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轉變……

可以說,北科大見證了國家鋼鐵工業逐漸走向世界鋼鐵領域發展前列的歷程,也真正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鋼鐵強國夢有機結合,實現冶金專業教育事業現代化。

隨着時間推移,中國鋼鐵行業也發生了數次迭代。作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之一,材料腐蝕問題嚴重危害着基礎設施和工程裝備“安全服役”,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GDP的3%。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北科大新材料技術研究院着力研發,併成功解決了技術難題。

北科大見證了中國鋼鐵行業的崛起,也親歷了新材料行業迭代演變的過程。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教授張達威曾回憶,爲了解決諸多材料方面的難題,他曾奔赴南海島礁、西域戈壁、青藏高原開展長期野外腐蝕試驗,爲我國多樣、極端地理環境下材料腐蝕機理研究和重大裝備選材設計積累了寶貴數據,填補了多項空白。

“針對一帶一路高溫、高溼、高鹽、多雨、強輻照嚴酷海洋環境下的腐蝕防護難題,我帶領團隊援建泰國6個腐蝕試驗站點,並建立了我國首個‘一帶一路’材料腐蝕聯網觀測平臺,面向全球開展鋼鐵材料腐蝕與防護數據積累共享工作,爲‘中國製造’重大裝備走出國門提供了關鍵數據和技術支撐。在幾代人努力下,我所在的團隊於2019年獲批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成爲全國首批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

72年征途,鋼鐵工業高校見證了傳統產業發展的變遷,通過科學前沿的不懈探索和科學技術的迭代創新,推動了我國鋼鐵產業快速轉型升級,鑄就了科技強國、製造強國的鋼鐵脊樑。

02 VC去北科大搶材料人才

北科大曾有“鋼鐵搖籃”之稱,伴隨着鋼鐵行業不斷變遷,北科大在新材料、半導體等相關專業上再創輝煌。

如今,在新材料領域,北科大已經建立了新材料研究院,研究院下設先進製備加工技術研究所,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蝕與防護中心,實驗測試中心等5個研究所(中心)。

依託各研究所(中心),建有2個國際研究機構,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1個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9個與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共建的科研基地。

融中瞭解,新材料研究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和社會需求,攻克“卡脖子”難題和“瓶頸”問題,開展了有組織科研和原創性研究,持續構築以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新材料開發—新材料產業化爲一體的產學研創新體系。

近年來,隨着新材料行業的走熱,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關注這一賽道。

“這個行業FA推的項目,都比較普通,或者投資人都看過了,想要找到所謂水面下的項目,還是需要有別的項目源,比如高校。”張彤是深圳某VC的投資人。

“我們還是希望能在項目發展最早期抓到項目,即便不投,也要持續跟蹤。” 她告訴融中 ,“國內的一些院校已經有不少團隊在研發某些技術上非常佔有優勢,雖然從實驗室到商業還有很長時間,但是我們還是樂於早一點接觸到團隊。”

近幾年,硬科技風潮正盛,爲了早一點介入項目,不少早期投資人會在高校門口等項目。比如,要求投資人們回訪自家的大學,找到關鍵技術和關鍵教授。

此前某材料項目的論文剛發佈,就已經有不少投資人找上門,就連教授也感嘆“這還僅僅只是一個idea而已。”

更早之前,北京科技大學張錚教授團隊和張躍院士團隊在二維半導體材料低功耗器件架構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自偏置二硫化鉬晶體管基同質結負載型反相器用於亞皮瓦級計算”爲題,於2024年1月8日發表在《自然·電子》上。

一時間,投資人們聞風而動。

事實上,隨着集成電路製程節點的不斷推進,傳統硅基CMOS器件面臨尺寸微縮下高泄漏電流導致的芯片靜態功耗無法抑制的重大挑戰。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材料具有突破尺寸微縮極限的穩定結構、優異的輸運性能和對短溝道效應的免疫性,是後摩爾時代最具競爭力的集成電路非硅溝道材料之一。

然而,二維半導體材料無法通過化學摻雜工藝構築穩定的CMOS器件,因此,亟待開發基於二維材料本徵優勢的新集成器件架構,研製滿足低功耗應用需求的新型邏輯電子器件。

針對上述挑戰,張錚教授團隊和張躍院士團隊聚焦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在集成電路的應用需求,瞄準這類材料無法實現穩定的低功耗CMOS器件架構的關鍵問題和挑戰,並率先發現了範德華氣隙勢壘對單層二硫化鉬(MoS2)電子輸運行爲的非對稱調控特性,設計構築了自偏置同質結二極管。基於該發現,團隊創新提出了通過共電極設計將單層二硫化鉬構築的自偏置同質結二極管與N型場效應晶體管互連組成結型CMOS(pseudo-CMOS)邏輯反相器的新器件架構。

該研究不僅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也讓投資人看到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機會。

“我們希望通過和高校的教授們保持聯繫,能看到一些賽道的方向。另外,針對我們投資的一些前沿項目,也會請教業內相關的教授和專家。”張彤表示。

投資人們會根據各高校的優勢學科進行跟蹤,比如,北科大的應用物理專業——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方向。“黃昆英才班”是以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黃昆先生命名,由北京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合作辦學,在北京科技大學開辦的“應用物理專業——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方向”本科生教育項目,又名應用物理黃昆班。

該專業旨在培養半導體物理、半導體材料及半導體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型科技人才。據瞭解,該專業部分專業課聘請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人員任教。依託國際知名半導體企業"中芯國際",建立"黃昆班"實踐教學基地。真正做到了學科和產業的深入融合。

03 北科大校友 排隊融資

有人曾發問“北京科技大學到底培養了多少實業棟樑?”

事實上,通過多年的積累,北科大已經向社會輸出了一大批人才。在這片沃土上,培育了一代代實業棟樑,辛勤的耕織在祖國的各行各業。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其他高校,畢業後參與創投行業,北科大的校友更多走上了實業之路。中國五礦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裁馮貴權、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張克利、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常委、黨委書記,法定代表人李曉波、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明忠、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副書記、華菱集團董事長曹慧泉、河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於勇、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鄒健、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一新、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明東、西寧特鋼總經理黃斌、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姚林均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

實業報國、科技報國,或許正是這樣的教育背景,讓他們紛紛走上了傳統產業改革之路。

科技成果轉化之路走到今天,不少高校已經走出了一整條成熟的轉移轉化之路。而中科大爲了鼓勵創新,近幾年亦碩果累累。

比如,北科大會舉辦 “科技園杯”“貝殼種子計劃”等創業實踐挑戰賽,鼓勵學生創業創新。

以“貝殼種子計劃”爲例,是學校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成長提供服務和教育的實踐平臺,集資金、場地、指導、資源、風投對接等多項創業服務於一體,爲學校有實際創業需求的同學提供支持。迄今爲止支持了八十餘個創業團隊。

在“建龍創新創業基金”支持下,北科大每年拿出100萬經費支持“貝殼種子計劃”項目的發展,強化了對入圍團隊的支持力度,對於學生創業過程中成立公司、獲得發明專利、做出實體產品等有標誌性成果給予直接資金支持。

如今,在先輩校友的帶動下,更多北科大的年輕學子也踏上了創新創業的征程。

比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粉末冶金專業2021級博士研究生王優創立了北京優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她與團隊不斷探索,摸索出ODS鋼製備工藝中的關鍵參數。將基體結構由面心立方結構調控爲體心立方結構,得到國際首創奧氏體ODS鋼,使用溫度由400-600℃提高至600-900℃,可耐20MPa高壓環境,可以在先進四代堆超高溫氣冷堆中服役。並提高彌散氧化物顆粒的數密度,捕捉輻照帶來的缺陷,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抗輻照能力,使其使用壽命延長了30年。

除了年輕的學子,在北科大異常低調的過往中,也培養了一大批創業人才,他們有的已經助推項目完成資本市場一躍,有的完成數輪融資正在等待IPO。

比如庫迪咖啡的創始人陸正耀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2007年,他創立全國性大型連鎖汽車租賃企業神州租車,並於2014在香港上市。此後他先後創辦了瑞幸咖啡和庫迪咖啡。

去年8月,中航科電通過上市委會議現場審議。中航科電成立於2007年2月,前身爲北京志億成精工機械技術有限公司。中航科電以國防信息化建設爲戰略支撐、以國防建設需求爲導向,致力於打造自主可控、技術領先、可靠穩定的高性能產品。其客戶主要爲國防軍工單位,包括中國信科集團、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科集團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等。而其實控人李光明曾任北京科技大學採礦系教員組長。

不僅如此,成立於2016年的億智電子,是以AI機器視覺算法和SoC芯片設計爲核心的系統方案供應商,創始人陳峯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一直專注於圖形圖像與顯示處理技術領域,曾是炬力集成和全志科技的創始工程師……

作爲一所有着濃重工業基因的高校,北科大在過去多年中異常低調,而如今,伴隨着新材料、半導體成爲風口賽道,北科大也站到了舞臺中心。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安多,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