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牆黛瓦的江南建築羣,接地氣有深韻的特色民宿,蒼翠挺拔的千年梓樹……

這是潘家浜村留給外來遊客最直觀的印象。

每當春夏之際,鄉間河水潺潺流淌,農家小院綠意盎然,潘家浜村宛如一座江南水鄉花園,成爲深受周邊城市居民青睞的休閒度假地。

潘家浜村全村區域面積有4.06平方公里,村裏主要產業爲翠冠梨、苗木和傳統蠶桑。當地文化底蘊深厚,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千年梓樹、宋代古井、百年櫸樹以及清代李朝勝故居、近代老知青館等歷史遺蹟。

2

千年梓樹、百年桑樹的桑梓家鄉文化,爲潘家浜古村落文化添色不小。

百年前,這樣的一個古村落,流傳着一位爲家鄉作出貢獻的鄉賢李潮生故事:

清朝末年的時局相當震盪和混亂,各地軍閥崛起,戰亂不息。

李家是一戶大戶人家,主要做絲綢生意爲主。而動亂的時局使得絲行不敢僱船到鄉下去收購白蠶絲和絲綿。所以廣大蠶農的絲綿蠶絲都失去了銷路,辛勤的勞動成果只能堆在家裏,毫無辦法,陷入了窘境。

李潮生看到這種情況,他在家琢磨了幾天,他想着:現在絲商們不敢做這行生意,就是因爲怕半路被劫,但是蠶絲賣不出去老百姓的日子越來難。

那爲何不找想個法子,找一個比較安全地又隱蔽地把絲綿蠶絲先收集起來,至少可以解決老百姓的一時困難!

於是李潮生籌集了資金,修建了一個“大家車頭”(即一個簡易碼頭),方便來往船隻停靠交易。

並派了專人到附近的鄉村告知養蠶繅絲的農戶:新塍潘家浜的“大家車頭”有李老闆大量收購白蠶絲和絲綿,價格面談。

消息一出,蠶農們巴不得把自家的蠶絲和絲綿脫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四鄉八村的蠶農爭先恐後地把家中的蠶絲和絲綿拿出來,結伴在天矇矇亮的時候用小船載到“大家車頭”出售,一時間“大家車頭”熱鬧非凡,船來人往,儼然成了蠶絲和絲綿的集散地,老百姓因爲有這樣一個明智而仁慈的商人而度過了難關。

3

1912年之後,時局暫時穩定,李潮生瞅準時光,就把囤積在手中的大量蠶絲和絲綿銷往杭州、蘇州等地,結果發了大財,成爲潘家浜村裏的絲商巨賈。

獲利以後他又幫扶當地老百姓興修水利、修繕寺廟,後人爲了紀念他的功德和人品爲他建立雕像。

“李朝生故居在潘家浜這個景點之外的村莊,清代以前都是老的古建築、樓臺和門庭,佔地20畝,當時被日本侵略全部燒燬,只剩下老的石板和石板河埠,故居還在修繕保護當中,我們在這裏給他臨時做紀念館”。居住在村裏的村民說。

4

新塍鎮爲了紀念他,在潘家浜建立了臨時紀念館,紀念這位先人的功德。

當地村民爲了傳承當地的蠶桑文化,讓蠶桑生產習俗的傳承人代代相傳,從桑樹地的種植,養蠶,結繭,剝綿,做蠶絲棉襖,蠶絲被,形成產業鏈成爲當地村民養家的一個途徑,而蠶絲被更是被後人作爲子女出嫁的高端婚嫁品,父母家爲女兒準備的越多,也越是反映了家庭的富有。

2018年,新塍鎮申報了蠶桑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在潘家浜建立了蠶桑文化館,展示了蠶桑生產工具,以及古代蠶桑的習俗,讓古老的蠶桑文化代代相傳。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