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性關節炎

膝骨性關節炎是人體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其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該病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時期較重,而在夏季較輕。在臨牀上,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藥熱敷的方法進行治療。

方法是:取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蘇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靈仙各15克,紅花、雞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沒藥、川烏、草烏、秦艽、全當歸各9克。

先將上藥用布包裹後放入鍋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煎煮40~50分鐘後取出藥包,然後將兩條毛巾浸於藥液中,待藥液溫度晾至38~42攝氏度時,取出毛巾將其敷於患處。

每次敷30~40分鐘(要保證藥液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8~42攝氏度)。

患者每日可敷1~2次,每治療一週後,要間隔2天時間,21天爲一個療程。一般每劑藥可連用2~3天。

敷貼治療風溼病

風溼病的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所選用藥物均有祛風除溼、通經活絡之功效。

通過穴位經絡或者局部給藥,可以同時發揮藥物和穴位的雙重作用;藥物通過透皮吸收,在局部達到一定的血藥濃度,並且刺激局部經絡穴位,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作用;夏季三伏爲人體經絡氣血旺盛之時,此時配合穴位藥物敷貼,可達到最佳療效。

風溼病的中藥穴位敷貼療法,適應於類風溼關節炎、風溼寒性關節痛、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頸椎腰椎退行性病變等疾病。

於每年入夏後頭伏、二伏、三伏分別敷貼一次,敷貼治療時間以2~4小時爲宜,連續3~5年爲一療程。

治療風溼性筋骨痛

該病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其病變部位主要在頸肩、腰背、肘關節、腕關節和膝關節等處。患者主要有關節痠痛的症狀。治療該病應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溼爲主,可在夏天採取如下方法進行治療:

藥墊敷

取生首烏、生川烏、山柰各2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後置於棉墊上,再將棉墊敷於患處並用膠布固定,然後用熱水袋在棉墊外熱敷。患者可每日敷1次,15天爲一個療程。關節灼熱腫痛者忌用。

熱瓦灸

伏天把瓦塊放在陽光下曬至發燙。在病人可耐受的情況下,將瓦塊貼於筋骨疼痛部位,每天半小時,以不燙傷皮膚爲度。

防風夏治湯

獨活、秦艽、防風、川芎、牛膝、杜仲、桂枝、白芍各6克,桑寄生18克,黨蔘、茯苓、當歸各8克,地黃15克,乾草、細辛各3克。水煎,2日1劑,有溫經活絡、搜風除溼、活血止痛的功效,是風溼性關節炎與筋骨疼痛夏治的一劑良方,適用於病情較重者。

練功預防風溼病

夏季練功有助於防治風溼病,可於農曆六月期間分別加練下述二法:

1.小暑期間氣功

本法可鍛鍊和增強脾胃健康功能,具有防治頭部、頸項、肩背疼痛,及四肢風溼麻痹欠靈活,咳嗽、氣喘、大便瀉泄等病症的效用。

練功時,全身放鬆,自然直立,兩足分開平肩。兩腿繼之下蹲,兩足掌緊貼地面,兩手握拳置於身兩側前方地上,手背向前,兩手拳心向後;頭部左轉,引肩作虎視,同時上斂收會陰、吸氣。

頭復正,隨即右轉,引肩作虎視,上斂收會陰、呼氣。左右各12次。練功畢,叩齒、漱口、咽津、起立,隨意自然散步片刻。

2.大暑期間氣功本法

可促進氣血循經運用,營養四肢筋骨肌肉,能促進食慾,豐滿肌肉,防治四肢筋骨關節痠痛、手足麻木等病症。練功時,兩腳分開與肩平,自然下蹲。

兩手分別放於兩足前方,五指抓地,手背朝前,手心向後,閉目聳肩,全身上躍。

躍身時吸氣,縮身時呼氣,如此反覆12或24次。練功完畢後,叩齒、漱口、咽津、起立,隨意自然散步片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