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身邊是否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善良隨和、性格溫順、爲人客氣,不喜歡麻煩別人,非常謙卑,經常會把「不好意思」等掛在嘴邊,像是時刻心懷虧欠別人的感覺。

愧和疚是抑鬱症患者的常見情緒和心態。

心理學家霍金斯在關於各類情感能量等級的分析中,把羞愧排在最低位,其次是內疚,認爲羞愧和內疚是人對自己傷害最大的不良情緒,負面分數超過悲傷,憤怒和恐懼。

所以,有人總結,愧疚感是最大的負能量。如果不能處理這種情緒,就容易被熊熊燃起的愧疚感折磨得面目全非,內心的聲音被淹沒在不安和空虛感中,真實的自己也被覆蓋。

然而,這種被大家排斥的情緒,就如同肥肉一樣,越是發誓想要甩掉它,它卻越跟得緊。

既然愧疚感是我們甩不掉的情緒,那就重新認識一下愧疚感吧~

一,愧疚感來自哪裏?

【愧】是虧欠和自卑,【疚】是心病日久以後產生的自責和負罪感,可以說【愧】久了,就會出現【疚】。

愧是虧欠,是想了或者做了與自己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違背的事,反思以後感覺虧欠,也就是與完美標準有差距。

愧是自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經常否定自己,貶低自己,自覺慚愧,甚至自慚形穢。比起就事論事否定自己來,自卑是對人的全面否定,也就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覺得自己不行。

疚是從開始的虧欠、自卑的虛症,進而轉向了責備、譴責、傷害、殺害自己的實症,總覺得對不起別人。

有些家庭家教很嚴,父母對子女較少體貼和溫情,以至於外界強加的標準與孩子的實際能力相差較大,導致孩子常常出現虧欠心理。也有的公司,或者宗教,利用人們對其的依賴和信任,從而讓人感到不足和弱小。這個是產生愧疚感的外因。

產生愧疚感除了外部影響以外,還會來自個人心力不足。有些人因爲心力不足,常會出現膽小、害羞、緊張、臉紅、心跳、手心出汗,屬於沒做虧心事,半夜也心驚的那種人。

仔細分析一下,導致人們產生愧疚的原因,大多是普通人不以爲然的事情,所以,容易拿根雞毛當令箭,容易誇大痛苦、渲染事實的人,更容易產生愧疚感。

二,愧疚的初心是利他心

愧疚感雖然被劃分在負面情緒裏,但還有其積極的一面。

生活沒有十全十美,而愧疚感又要求自己從不發火、從不失控、從不表達憤怒、從不攻擊他人,明明自己已經很不愉快了,也會保持隱忍。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爲學Paul E. Holden教席教授弗朗西斯·弗林(Francis Flynn)對一家《財富》500強公司財務部門的約150名員工進行標準化心理測試,評估他們感到愧疚的傾向,並將測試結果與日常績效評估做對比。

結果發現,與不容易感到愧疚的人相比,容易產生愧疚感的人工作更努力,表現也更好。

同時,愧疚傾向和利他行爲緊密聯繫,因爲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所以不自私,更懂得捨得。

沒有愧疚感,就少了道德感;有愧疚感,就更有利他心。過度愧疚會成爲負擔,會讓人無法自拔。

所有的愧疚都是可以逆轉的,愧疚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並不會與我們的生命如影相隨。

怎樣才能讓愧疚恰到好處呢?

三,讓愧疚感恰到好處的4種方法1.找到愧疚背後的初心,保持寬容。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懂得爲自我負責,而不是讓別人承擔,或者引起別人的罪惡感。所有已經發生的苦難,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同樣地,也不要輕易地把別人製造的罪惡感加在自己身上。

美國治療師薩提亞說:

自我犧牲裏沒有滋養,有的是期待、壓力和負擔。若我沒有符合你的期望,我從你那裏拿來的,便不再是營養,而是毒藥,它製造了內疚、怨恨,甚至仇恨。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無可奈何的困境。

也許我們對外在無能爲力,但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直視內心,也給自己多一些寬容。

兩不相欠,纔是最好的相處模式。

電影《當怪物來敲門》主人公康納是一個12歲的男孩,他跟患了癌症的媽媽生活在一起。

媽媽身體每況愈下,不久於人世。他每晚都會做噩夢,在夢裏,天塌地陷,媽媽失足墜入深淵。他拼命去握住媽媽的手,卻功虧一簣。康納希望母親可以好轉,也許只有這樣,困擾自己的噩夢纔會終止。

一天夜裏,康納召喚出一隻樹人怪獸。在樹怪的引導下,康納終於闡述自己的心聲:在夢裏,他最後放開了母親的手。因爲他害怕失去媽媽,但是面對現實的重壓,在某一刻,潛意識裏他也曾痛苦地想“讓這一切儘早結束”。因爲這個念頭,康納羞愧不已,備受煎熬。

樹怪告訴康納,每一個人在生離死別面前都會支離破碎,人要學會放下無法承受的負擔,並且永遠對自己誠實。

康納看清了自己內心已無法承受的痛苦,並接納想要解脫這種痛苦的真實心理。他內心的黑暗終於融化,開始釋然。

影片最後,他擁抱媽媽,說出了積蓄已久的話,放下羈絆,內心趨於平和。

2.贏的心態,讓自己更自信。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並不是專屬於先哲聖人的專利,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自尊、自信。

贏是一種心態,同時,也蘊含着必勝的思維,是以最強自信爲始,以最高目標爲終。

過去,武林中確實流傳有一種“神拳”,可以隔空打人。一位學生問他的師父,遇到這種拳該怎麼辦。他師父教了他一個手訣,是握拳豎起大拇指對着對方,默唸一個口訣:“去你的三百三。”

看到別人的強大,一邊欣賞,一邊相信自己也可以做的更好。

3.降低標準要求,減少過度比較

還記得愧疚產生的原因嗎?虧欠,自卑,因爲自己的能力和內心的標準不匹配,標準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會給自己帶來挑戰,也會讓自己的責任心加強,然而,過高的要求就會給自己帶來過大的焦慮和壓力。

同時,過度的攀比、競爭會引起人的自卑感,這起初是受到父母、老師、同事長期的有意無意的譏諷、挖苦和貶低,傷害自己,從而產生對自己的質疑和愧疚。

降低標準要求,減少過度比較,讓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恰到好處。

4.提出改進建議,把注意力從過去轉移到未來。

《情緒心理學的佛學視角》這本書提到,愧疚,可以表現爲良心不安、悔疚或擔憂,被視爲心靈成長的障礙。

在《終身成長》提到過兩種思維:

第一種是固定型思維的人常有的想法,常常因自我設限,對自己的評價下了定義,似乎自己永遠不會改變了。

第二種是成長型思維的人常有的想法,常常會自我改善,非常謙虛,認爲自己還在在成長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去鍛鍊與提升的,我還會更強。

如果愧疚感+固定性思維≈無望,而愧疚感+成長性思維+行動=無限轉機。

想要改變現狀,將自己從愧疚和無助中走出來,首先要認知它、承認它、面對它、接受它。

然後,將注意力從過去轉移到未來。

對自己說:“聽着,我知道這可能會失敗,但是我願意試一試。你能不能對我有耐心一些?”,同時,針對這件事,我將在何時、何地、用什麼方式開始實行我的新計劃?

寫在最後,

保持利他的心,通過自省讓自己更強大。

認清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的利他主義,是發乎天性,落於心安,類似於本能,不是一個人再三權衡後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於是身體力行,這纔會收穫幸福平靜。

少一點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爲什麼的堅持。

善良是一種選擇,

讓愧疚感恰到好處,生活更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