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雲旅遊”:雲端美好 觸手可及

旅遊是典型的體驗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開放的旅遊景區爲保持熱度,通過視頻、直播、在線互動、VR體驗等多種方式,給消費者豐富的在線體驗;消費者利用互聯網在線模式進行景區遊覽,“雲旅遊”很自然地走入生活。

“雲旅遊”並不是一個新概念。2011年前後,這一概念已經受到關注。當時的“雲旅遊”,主要指利用雲計算技術,將旅遊全過程資源、服務等數據化、在線化、智能化,將導覽、導購、導遊和導航功能整合到一個平臺中,爲遊客隨時隨地提供互動式、多媒體、全資訊的智慧旅遊實現模式。而疫情之中的“雲旅遊”,則通過更爲豐富立體的表現形式,使消費者在家中實現了“詩和遠方”的夢想。

例如,故宮博物院與觀衆相約雲端,分享“數字故宮”的故事;敦煌研究院首次推出微信小程序“雲遊敦煌”,帶領遊客遠程暢遊敦煌石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櫻花季,武漢大學聯合各大媒體推出“雲賞櫻”慢直播,等等。這些產品則包含了更專業的講解、更深層的知識、更多元的實時互動。

一些人士認爲,作爲在疫情中急速“火爆”的文旅新模式,“雲旅遊”契合了疫情期間遊客無法實地體驗的需求,一旦疫情消除、社會步入常態,這種模式就會失去其價值。深層來看,這種觀點有失偏頗。

作爲新的“種草”模式,“雲旅遊”可以將數字“流量”變爲“留量”。近年來,我國網絡直播發展很快,預計2020年直播經濟將超1萬億元人民幣。從直播經濟的結構看,秀場直播、遊戲直播、電商直播佔了絕大部分,旅遊類直播相對較少。“雲旅遊”通過與消費者的深度互動,能夠實現“先種草,後出行”,一方面解決了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旅遊體驗差問題;一方面使景區的推廣能覆蓋更爲廣闊的人羣。對於熱門景區而言,“雲旅遊”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突破了景區物理接待能力的限制,從而推動旅遊業的線下線上融合。

在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推動下,“雲旅遊”正在從渠道變成一種全新的體驗產品,不單純是景區物理環境展示,而是添加了更豐富的內容。在一些人文景區,通過“雲旅遊”的深度挖掘,可以使景區潮起來、文物動起來、文化活起來、歷史醒過來,打造與線下完全不同的旅遊體驗產品,帶來比線下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度的體驗。“雲旅遊”還能帶來更爲多元的互動性,使旅遊與社交的融合更爲緊密,滿足遊客差異化需求。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和騰訊文創共同發佈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遊需求趨勢調研報告》表明,疫情後總體旅遊動機均值較2019年提升4.0%。其中“進行社交,結識新友”提升8.0%,“瞭解文史,豐富知識”提升7.4%,而“雲旅遊”對這兩方面的滿足能力高於線下旅遊,其發展值得期待。

有觀點認爲,“雲旅遊”的一大缺陷在於,其異地體驗特性無法給景區帶來住宿、餐飲等收入。但也要看到,“雲旅遊”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推動產業跨界創新融合。藉助“雲旅遊”,很多博物館等文化場所打開了文創產品銷售渠道。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博物院、中國廣播電視聯合會和江蘇交通廣播推出“爲國寶代言”小程序,讓國寶在雲端呈現、雲端講解、雲端接軌文創,帶來了當地特色產品的網絡熱銷。

以直播爲代表的“雲旅遊”,其門檻並不高,一部手機,一個專業知識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主播,就能將景區的風光、歷史、文化等立體呈現給消費者。因此,它也是一個非常有發展空間的創新創業新場景。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