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晶

創業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互聯網時代,盛行全民創業。

打開朋友圈,隨處可見各行各業創業者們的頻繁刷屏,對財務自由的渴望,讓我們蠢蠢欲動。

雖然身邊確實有朋友通過創業,讓身價倍增, 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但事實卻是大部分創業者都慘敗!

大數據調查顯示:中國的創業失敗率高達94%左右。也就是說,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能抵達勝利彼岸,而大多數人中途就淹死了。

我先生2014年第一次創業就栽了大跟頭,不僅投資人幾百萬打了水漂,自己還負債累累,多年的打拼成果付諸東流,家庭財務狀況一夜回到解放前。

降低創業風險的4種思路

現在想想,當年先生之所以創業失敗,短短一年元氣大傷,其實還是因爲認知侷限造成的。所以,我們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不提升認知,就等着被割韭菜。

每一位創業者在開啓創業前,都應認真學學創業這件事。思維升級了,風險係數就下降了。

《精益創業》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創業者深度品讀。書當中有4種思路值得我們借鑑:

一、先模仿,再創新

創業不一定要創新,不信你看看共享單車,後來居上的那些公司不就是抄的先驅者的商業模式嗎?

很多創業小白都喜歡創新,認爲模仿是太低端的玩法,但偏偏是那些喜歡玩創新的公司死得快。

你所謂的創新,可能早就被那些大佬們驗證過,發現不可行,所以他們切換了賽道。可他們不會告訴你,任何人只會展示自己勝利的果實,不會坦露他們曾經的失敗經歷。

所以,不妨先模仿,根據自己的特色和資源,再進行產品的局部而非整體創新。

二、產品是否有價值,唯一的檢驗標準是用戶是否願意買單

很多時候,我們想象用戶有痛點,於是構建了產品。結果將產品推向市場後,發現與自己預期差太遠,沒有幾個人願意爲你的產品付費。

我之前也犯過這樣的錯誤,設計過一些課程,進行免費分享時,得到N多好評、點贊。

於是,我傻傻認爲找到了用戶的痛點,於是耗費精力設計出幾款知識付費產品,結果真正要人掏錢時,卻業績慘淡。

後來我想明白了,我能想到的那些痛點,其實對於用戶來說沒有那麼痛,我的產品沒有解決他們本質上存在的問題。

在《精益創業》一書中,反覆提到了這個要點。它給了我們一個啓示:要通過不斷試錯,找到用戶的真正痛點,找到TA們真正需求的產品,而非自己大腦中想象的產品。

如果不想花費時間去試錯,其實還有種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代理那些已經經過市場檢驗可行的產品。我在嘗試推出產品失敗後,馬上切換賽道,選擇“鏡姐夢想領讀會'平臺。

一方面是被鏡姐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她的付費類產品已經經過充分的市場檢驗,收到了大量正向的用戶反饋,已經被證實是一款真正能解決痛點有價值的產品。


三、設計最小可行性產品,快速檢驗市場

《精益創業》主張先設計最小可行化產品(MVP),以檢驗市場接受度,而非一開始就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設計一款自認爲完美的產品。

創業公司老闆,尤其是技術出身的老闆,大多是完美主義者。

TA希望將自家產品打磨得無懈可擊後,再投放市場,於是花高額代價組建團隊,擼起袖子加油幹。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設計的產品,最後卻很可能因無人問津而導致血本無歸。

所以,不妨先設計一款最小可行性產品,以最低的成本讓用戶試用後,根據用戶的反饋,對產品進行改良升級,接近客戶的滿意標準,從而拉伸產品的價值,收穫更多的財富。

四、拋棄虛榮指標,務實才能生存

虛榮指標是指那些不能產生實際收益的數據。比方說,如果你是微商,你只關注朋友圈的人數其實毫無意義,就算你朋友圈超5000人,可你的轉化率卻很低,那麼,這些人不過是佔了你朋友圈的坑,滿足了你的虛榮心而已,對於實際創收無實質性的幫助。

虛榮指標就像一味迷魂藥,讓創業者們喪失清醒的頭腦。

過度關注'用戶註冊量'之類的虛榮指標,對於公司的成長壯大毫無意義,那些最多能糊弄風投罷了。

創業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必須有真槍實彈才能在戰場上生存。而轉化率這些有實際收益的指標,就是彈藥,作爲創業者,應該要每天關注這些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數據指標。

開啓輕創業,創業可以不悲壯

創業路上危機四伏,但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前仆後繼呢?道理很簡單,創業幾乎是通往財務自由之路的唯一途徑。

雖然有許多失敗案例,但我們周圍同樣有不少成功創業者,通過幾年沉澱,賺到了人生的N桶金,活得肆意瀟灑。

其實,創業完全沒必要壯士斷腕。

如果有創業的想法,可以先考慮以副業的形式開展。Queen時代創始人Angie老師和薇安老師都是成功的創業者,而她們的創業啓動都是從副業開始的。

當副業超過了主業收入,同時面臨更多的機會時,這時可以考慮辭掉主業,將副業變成主業,順利實現轉型。

這樣的輕創業模式,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最靠譜的創業方式。

最後,祝每一位創業者馬到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