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庵位於青島即墨區馬山森林公園的東南麓山腳下,始建於明朝,又名大士庵。明朝光宗皇帝賜號“慧覺禪師”的劉仙姑爲第一代主持。白馬庵佔地6600餘平方米,殿宇坐北面南,東爲觀音殿、西爲仙姑殿,系道佛合一之宗教形式。

踏進馬山公園大門,沿大路向北走,快到即墨大夫雕像廣場再往東行百餘米,在路北便可見到一處青磚青瓦的仿古建築,這就是白雲庵。舉目望去,白雲庵背依青山,面對曠野,朵朵白雲在空中游動,宛如坐落在半空仙境之中,顯得更加神祕莫測。

慧覺禪師,俗家姓劉,諱貞潔,字恆清,人稱劉仙姑。宋末元初,劉氏祖先由江寧府上元縣,遷至即墨山東村。到元朝末年,劉氏三世祖劉興被朝廷授予正三品昭勇大將軍,興公過世時享受“諭賜祭葬”。明神宗萬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三日,禪師出生於馬山東側山東村。據《馬山志》記載,仙姑九歲纔開始學說話,十五歲那年六月二十八日,忽然面壁端坐,似停止呼吸。醒來後出口成章,突然執筆著文,驚動朝野。

慧覺禪師在嶗山修行時期,曾居明霞洞,慈光洞,鐵佛庵等處。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萬曆皇帝頒《道藏》賜予嶗山太清宮,派遣一位姓何的官員護送,何公聽說慧覺禪師神異,並登門拜訪,發現確非尋常人。回京後據實上奏,萬曆皇帝大喜,傳旨接禪師進京。禪師到北京後,爲皇親國戚、達官顯貴講解經法。禪師一時名聲大噪,並將她的說法刻印成書。當時,還是太子的明光宗朱常洛爲其修爲折服,賜法號“慧覺禪師”。劉仙姑有經凡八部傳世:體原部、豁悟部、高明天道部、三教評代部、無慾循證部、洪範部、嘆世部、三事大典部。

禪師奉詔入京二十多年後,迴歸嶗山明霞洞修行。族人于山東村東南建大士庵,由其族侄劉公顯儒自明霞洞迎歸故里,居大士庵修行,並授徒講道。她勸教人們戒酒肉、戒貪利、戒色慾、戒嫉妒、戒忤逆之五戒。慧覺禪師年事愈高,其名聲越廣,很多人從千里外慕名而來。無論來者是儒,是道,是佛,還是俗,禪師都能應酬迎接,來者都能有所得而歸。禪師晚年修行的從外表已經分辨不出是女身。

清順治四年(1647年),禪師圓寂後,後人因其圓寂時有白氣升騰,似白雲,故改大士庵名爲白雲庵。後又於庵中建仙姑殿,塑像供奉。慧覺禪師一生闡教弘法,不拘門類,儒釋道兼具,雖賜號慧覺禪師,然平時巾袍道裝,故百姓以仙姑稱之。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後人在白雲庵前建墓塔供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時,由山東村東南隅移至村南隅,獨處於原白雲庵側之院落中。墓塔爲九級磚石結構,塔前兩株巨大松柏粗可逾抱,塔內塑有慧覺禪師像,及所著珍貴經卷,塔下則爲禪師墓室。1966年8月29日,紅衛兵用炸藥將墓塔炸燬,白雲庵也毀於文革中。

1993年6月開始,白雲庵及慧覺禪師塔復建。而今重建的白雲庵佔地面積14000平米,建築面積320平方米,除保持原庵風貌外,規模有所擴大,院內有新建的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庵東南角亭曰“貞潔亭”,乃以此庵第一代主持劉仙姑的名字而命名。庵西南的角亭曰“慧覺亭”,以欽封慧覺禪師之名而命名,亦覺神奇無比。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白雲庵立於馬山東南側,確實給馬山帶來幾分靈光。庵門上“白雲庵”匾額,以及“菩薩殿”、“仙姑殿”等匾額,均爲中國書法研究院常務理事、青島高等學校書法家學會副主席、祕書長、青年書法家、即墨人氏修士良所題。

遊人進入庵子,轉過“聽風”或“邀月”兩個側門,便進入了白雲庵的院子。“重修白雲庵碑記”同時躍入眼簾,洋洋三百餘字記載了重修白雲庵之盛舉。碑記對面就是白雲庵的主殿菩薩殿、仙姑殿。

菩薩殿內供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觀世音以慈悲著稱,所以又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菩薩”,在中國曆代影響最深。仙姑殿內供奉劉仙姑、醫生娘娘、撒痘娘娘。

農曆六月二十八日,是劉仙姑得道之日,人們把這一天定爲白雲庵的廟會日,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廟會之日,四鄉八疃的善男信女前來燒香禮拜,人山人海,商賈雲集,民間雜耍獅子、旱船、高蹺各顯神通,熱鬧非凡……

“世事輪迴今復古,不違天意築雲蹊”,白雲庵,白雲悠悠,必將流芳千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