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畫像標籤的生產並非一個簡單的過程,它有着複雜的流程和許多需要避雷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本文作者通過系列文章,爲我們詳細地講述了畫像標籤的生產實操指南,讓我們持續關注吧。

構建一套有價值的標籤體系,光掌握基礎理論是完全不夠的,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坑”。

本系列,道明將手把手教你如何實操構建標籤體系,提供一些實用技巧幫你“避坑”,最終生產出真正能讓業務方用起來且有價值產出的標籤。

一、案例

首先我們先看一個案例,相信很多新手都遇到過同樣的情景:爲了進行用戶精細化運營,小王所在的創業公司領導決定開始搭建用戶畫像系統,這個重擔落在了數據產品經理小王身上。

小王發現,市面上關於從0到1搭建用戶畫像平臺構建標籤體系的文章很多。從未接觸過畫像工作的小王同學認真學習一番後,很快掌握了基本的畫像知識,如標籤分類原則、標籤應用場景等,已經開始躍躍欲試。

經過短短兩天的時間,小王就構建了一套“大而全”的標籤體系,並製成了一張樹狀腦圖,其中涉及標籤個數達200多個。成就感滿滿的他,馬上邀請領導進行需求內部第一次評審。

沒想到領導看到屏幕一張巨大的腦圖,馬上給他澆了一盆冷水,並提出了以下3個靈魂拷問,讓小王一臉懵逼:

  1. 這些標籤生產出來後,能夠給業務帶來什麼價值?
  2. 構建這些標籤的基本原則和判斷標準是什麼?
  3. 當前研發資源非常有限,短期內是否能夠快速上線支撐業務?

不僅僅是新人,很多老手在標籤體系迭代過程中新增用戶標籤時,也會接收到來自領導、數倉研發、業務同學的拷問。廢話不多說,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下實操流程之需求分析環節具體流程。

二、需求分析環節具體流程

1. 明確標籤生產目標

明確目標非常重要,因爲在收集需求過程中,我們會收集到來自不同部門、不同角色的需求,可能幾十個可能上百個。

但是作爲產品經理,絕大多數時候研發資源非常緊張,這就要求我們在有限時間內,投入有限資源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這裏目標分爲:企業戰略目標、部門的考覈目標、核心業務方的業務目標等,需要我們具體分析。

當企業或者產品處在不同生命週期,對用戶標籤的訴求是不同的,如本季度公司戰略目標是新用戶同比上一個Q增長30%,那我們可以優先考慮生產和實現有利於拉新的標籤。

當需求有明確的業務方,我們可以直接和需求方進入討論階段。如果公司高層或者自身部門提出,那我們可以基於目標,定位到和目標一致的業務方進一步討論。

2. 挖掘和分析業務方的標籤需求

在這個環節,我們要細緻分析需求方的業務背景、業務流程、用戶使用流程、各角色痛點等關鍵信息,充分和業務方溝通探討,避免生成出“拍腦袋”的標籤。

這裏有兩點方面需要注意:

1)發起正式溝通會議前,提前做好功課,瞭解清楚業務方背景,保證正式溝通時,雙方的信息基本保持一致

具體包括私下先請對接人串講業務情況、蒐集業務方的現有介紹物料、親身試用體驗他們的產品和服務等。

2)提前準備溝通信息模板

可以準備一個簡單的Excel模板,列頭包括標籤名稱、標籤規則、使用場景等,開會時大家往表格裏填充對應內容即可。

既可以避免遺漏需求,又可以讓大家聚焦到核心內容,幫助我們高效進行會議。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提前發給業務方,讓他們初步填充一版。

要注意的是,業務方對標籤規則未必想得合理全面,需求收集階段簡單描述即可,後續需要數據產品經理仔細斟酌(該系列下一篇文章會講到)。

標籤需求收集模板

3. 明確標籤上線後的使用計劃和效果追蹤

經過幾輪和業務方溝通,可能我們會發現,業務方的需求可能多大十幾個甚至上百個,但是我們的資源確實有限。

在這裏教大家一個屢試不爽的小技巧:結合“優先級工作法”和“減法思維“,與需求方明確需求上線後標籤的具體使用計劃,從而確定優先實現哪些,哪些暫緩實現或者不予實現。

生成xxx標籤後,運營人員將圈選xxx標籤用戶,以xxx時間週期,進行xxx運營動作,預期達到xxx目標效果。

如生成出“近7天新增用戶”和“用戶活躍度”標籤後,運營人員將每週一圈選出近7天新註冊用戶且活躍度較低的用戶,進行優惠券短信下單,將新用戶下單率較上月提升10%。

很多時候,對於經驗不是特別豐富的業務方來說,他們什麼都想做,覺得所有或者絕大多數需求優先級都很高。這個時候可以依據情況,使用上述技巧進行溝通拒絕不合理需求。

本文我們重點講述了從業務價值角度出發,進行標籤生產中的需求分析環節操作指南,在本系列下一篇文章,道明將繼續教你如何結合業務需求,構建標籤體系,敬請期待。

#專欄作家#

大鵬,公衆號:一個數據人的自留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數據產品經理修煉手冊》作者。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