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監管沙盒試點應用相繼公佈,央行強調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近日,央行上海總部公佈了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而上海也成爲擴大試點的6市(區)中率先公示創新應用項目的城市。

除了上海,近期深圳也公佈了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再加上成都、廣州加入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城市名單,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加速推進。此前,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正初步形成。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一框架將逐步完善。8月3日,央行召開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強調,將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

促進多維數據融合共享

從公示情況來看,上海首批試點應用共有8個項目“入圍”,其中金融服務創新項目4個,科技產品創新項目4個,申報主體涵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營銀行、銀行卡清算機構等持牌金融機構及相關科技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批創新應用項目中,有5個項目是由兩家或兩家以上的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聯合申報,體現了金融科技發展的多元生態融合。

在技術應用上,試點項目則聚焦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等前沿技術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的應用,致力於提高金融便民服務水平、提升數據風險防控能力、紓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這也將有利於上海建設國際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態,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具體而言,上海入圍的8個試點項目分別是基於多方安全圖計算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交通銀行/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富數科技有限公司);基於區塊鏈的小微企業在線融資服務(浦發銀行);“上行普惠”非接觸金融服務(上海銀行);基於人工智能的智慧供應鏈融資服務(上海華瑞銀行);基於區塊鏈的金融與政務數據融合產品(中國銀聯/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信盟鏈”風險信息協同共享產品(建信金科/建設銀行);“融通保”中小微企業票據流轉支持產品(興業數金/興業銀行);“易融星空”產業金融數字風控產品(上海聚均科技有限公司/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上述項目均是藉助創新技術解決金融行業在開展普惠金融、數字金融時面臨的各種難題,如風險數據獲取成本高、銀行融資服務覆蓋面小等,特別是對於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中的“數據孤島”問題,試點項目提出了創新方案。此前如何打破銀企之間的信息孤島,一度成爲不少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苦惱。

比如,中國銀聯、浦發銀行、上海銀行聯合申報的“基於區塊鏈的金融與政務數據融合產品”,就通過利用政務等領域的數據,綜合運用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深度學習等技術搭建數據共享平臺,爲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信貸融資、身份認證、風險控制等場景提供支撐,打破“數據孤島”,提升銀行普惠金融服務及相關產品的用戶體驗。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利用金融數據服務政務及交通、醫療、教育等前端場景是目前金融科技的主要發力方向,藉助該產品,可實現將金融機構的數據和能力嵌入前端場景當中,大幅提升前端場景在精準營銷、個性化服務、身份認證、風控、信用評級等方面的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提升產品粘性,降低獲客成本。

“一方面,在政務領域解決資金髮放環節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同時,金融機構也可通過本產品獲取政務及其他行業端的數據,形成跨場景解決方案,增加數據的增值收入。”李峯說道。

另外,“基於多方安全圖計算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項目則是從惠民服務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兩大類場景切入,通過多方安全圖計算技術,融合銀行內部數據源與政府、電信等外部數據源,打破數據壁壘,準確識別企業集羣背後的複雜關係鏈條及欺詐風險,可提升銀行整體的風控水平。

李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多方安全計算、圖計算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無成熟經驗可循,在項目順利實施後,將利於優化銀行中小微貸款審批時對於欺詐風險的分析流程,精準支持實體經濟,提升客戶貸款體驗。

支持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不止是打破“數據孤島”,在服務小微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供應鏈金融也承擔着重任。供應鏈金融在傳統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於風控環節納入借款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貿易往來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將有效提升風控效果。上海首批創新試點項目中,同樣提出了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方案。

如浦發銀行申報的“基於區塊鏈的小微企業在線融資服務”,通過與供應鏈相關企業合作,打造“可信物流鏈”。貨主可通過網絡貨運平臺向司機下單,將託運人信息、付款信息、託運單號、承運單號等全量數據上鍊並存證;浦發銀行則基於區塊鏈獲取不可篡改的完整數據,通過多維度的交叉驗證,根據應收賬款對網絡貨運平臺融資並確保資金不被挪用。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該項目以物流場景爲切入點,通過多方數據的鏈上存證,提高融資場景數據的完整性,提升了對訂單全流程風險的監測能力,同時利用電子證照、數字證書等認證手段,進一步加強了對客戶融資意願的多因素覈驗,從而可有效提升小微企業融資業務的評估、審批效率等。

再如華瑞銀行申報的“基於人工智能的智慧供應鏈融資服務”,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取代原有的人工審覈,運用區塊鏈降低數據被篡改的風險,綜合構建智慧供應鏈。

除此,另外幾個項目主要涉及“零接觸”式金融服務、票據融資等。其中,對於“融通保”中小微企業票據流轉支持產品這一項目,李峯表示,“預計該項目系統上線後,將年服務企業1000家,年流轉票據2萬筆,年流轉規模200億元,將爲我國提升中小企業融資效率做出非常有益的探索。”

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初步建立

對於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試點的開展,李偉曾明確指出,上海要在試點過程中藉助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加強推進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數據交換管理平臺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對數據的管控,提升風險防控的能力和水平。從首批試點項目來看,這已有所體現。

除上海之外,目前,多地也在積極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李偉在參加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時曾表示,在推進金融科技應用發展的同時,央行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支持在上海等地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試點,在金融科技監管框架下將創新監管的工作做得更紮實、更細緻。

此前,北京已於6月初公示了第二批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入選項目;杭州則於6月23日開始公開徵集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創新應用項目;深圳於7月31日公佈了首批金融科技試點創新項目。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稱,當前入圍項目主體多爲持牌機構或者持牌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項目,今後隨着各地政府監管經驗的積累,也可考慮擴大“監管沙盒”的主體範圍,不僅爲持牌金融機構,也爲各類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孵化試驗的空間。

可以看到的是,隨着“監管沙盒”的推進,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已初步建立。一方面,在監管規則方面,李偉曾發文稱,央行正加強監管頂層設計,確定涵蓋基礎通用、技術應用、安全防控等方面的監管規則目錄,加快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等;另一方面,探索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的監管機制,同時,持續提升金融風險技防能力,運用神經網絡、知識圖譜、區塊鏈等科技成果,加強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金融風險識別、預警和處置。

李偉還強調,我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創設,將有助於紓解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等痛點難點,營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標誌着我國在構建金融科技監管體系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