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臺灣企業一直壟斷蘋果手機iPhone的生產,如今這種局面被一家大陸企業打破,可見大陸這些年在半導體領域奮起直追已見成效。

這也讓臺灣企業深感驚慌,擔心未來產業鏈被大陸“蠶食”。

收購緯創iPhone生產線

7月17日市場傳來消息,立訊精密及其控股股東立訊有限公司將出資33億元人民幣(約合138億新臺幣)全資收購臺灣緯創資通(Wistron)在江蘇崑山的兩家蘋果手機裝配廠。

交易完成後,立訊精密將成爲蘋果公司的首家中國內地組裝廠,在蘋果供應鏈中佔得一席之地。

據臺灣媒體報道,鴻海創始人郭臺銘聽到這個消息後“相當震驚”。

在收購消息傳出後幾天,7月22日,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的哥哥、立訊精密副董事長王來勝減持1.29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1.85%),套現69億元。公司公告稱,減持資金擬主要用於償還立訊有限銀行借款及支持立訊精密相關資金需求,業內認爲這是在爲進軍iPhone代工籌措資金。

緯創是全球僅有的三家 iPhone手機代工製造商之一,其他兩家分別是和碩科技和富士康(鴻海集團子公司),其中緯創的規模最小。緯創資通與鴻海、和碩合科技也是臺灣代工服務的代表型企業,尤其是iPhone的生產,一直由三家分頭代工。

實際上,從2017年起,立訊精密就已經開始代工生產蘋果的人氣耳機AirPods和Apple watch,是世界上最大的AirPods無線耳機制造商。

也是憑藉蘋果訂單的豐厚利潤,立訊精密成爲2019年亞洲股市表現最好的公司之一。

但立訊精密這家公司極具野心,早就瞄準了蘋果產品當中最核心的“iPhone代工組裝”,鎖定的目標就是緯創資通設在江蘇省的工廠。

該工廠負責iPhone的組裝,但經營不善,累計虧損達356億新臺幣,緯創資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放棄該工廠。

一個要買,一個想賣,雙方此次達成收購協議,可謂順理成章。

此次立訊精密入局,不僅實現了多年夙願,也打破了臺灣企業對該領域的壟斷。業界認爲,立訊精密將成爲和碩科技和富士康這兩大代工廠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它可能挑戰富士康,甚至成爲另一個“鴻海”。

郭臺銘一手扶植起來的對手

說起來,立訊精密的創始人王來春與富士康創辦人郭臺銘的淵源還很深。

1988年富士康首次在深圳建廠時,初中畢業的王來春是第一批工人,一做就是10年。憑藉喫苦耐勞、勤於學習,王來春由最底層的流水線工人一步步升到課長位置,掌管上千人,這是當時內地員工在富士康所達到的最高職位。

1997年,王來春決定辭職創業,與哥哥王來勝出資購買了香港立訊公司,幹起跟富士康類似的業務:研發、生產、銷售各種電子連接線、連接器,所生產的連接器再通過富士康的加工組裝,應用於衆多國際知名品牌的3C電子產品。

由於有郭臺銘的大力支持,立訊公司從富士康手裏拿到了不少訂單,富士康也成爲了王來春的第一大客戶。

▲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

2004年,王來春在深圳創辦立訊精密,富士康開始向其下訂單。2007年至2009年,富士康佔立訊營收將近一半,是立訊最核心的客戶。

郭臺銘弟弟郭臺強主導的正威公司,也在2009年取得立訊3%股權,成爲第3大股東。王來春坦言,學習鴻海的經營模式,讓立訊的業務大幅成長。2010年,立訊精密在深圳掛牌上市。王來春這個曾經的打工妹,憑藉23億的個人身家登上中國富豪榜。

不僅如此,立訊精密充分利用籌措的資金,陸續收購中國大陸、臺灣、德國的零組件廠商並做垂直整合,提升公司附加價值;立訊還透過收購與蘋果和華爲有業務往來的企業,成爲供應商之一,減少對鴻海的依賴。

2011年,立訊精密獲得部分蘋果零組件訂單,2017年再獲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的生產訂單。這一年,蘋果CEO蒂姆·庫克到訪崑山的立訊工廠時,稱讚其爲“超一流的工廠”,可見王來春與她的立訊精密深得蘋果公司的信賴。

▲蘋果CEO庫克造訪立訊精密崑山工廠

2010年上市當年,立訊精密營業收入10.11億、淨利潤1.16億。到2019年,公司營收已經超過625億,淨利潤47億,十年裏業績增長了60倍。

公司股價在這10年裏也上漲了超過50倍。目前,立訊精密的市值接近4000億元,比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約12199億臺幣(摺合人民幣2800億元)的市值,以及工業富聯近3000億人民幣的市值都高出了不少。

可以說,立訊精密強勁增長,鴻海和蘋果兩家公司功不可沒。只是不知道郭臺銘眼看當年自己扶持的小弟,如今把老大哥都甩在了身後,心裏會作何感想。

降成本蘋果扶植大陸供應商

這次立訊精密收購緯創資通,背後還有一個重要推手,就是蘋果公司。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由於iPhone的廉價版“SE”暢銷,蘋果將在明年投放更便宜的新款機型,如果還像以往那樣由臺灣企業壟斷代工業務,不利於降低成本,難以成功推出低價款型。因此,蘋果公司有意讓大陸企業參與進來,引入更多競爭,對臺灣企業特別是富士康形成牽制。

實際上,蘋果爲降低採購成本積極扶植多家供應商的做法由來已久。

以iPhone爲例,自2007年以來,一直都由鴻海負責代工。但在2013年以後,臺灣其他代工廠商也獲得部分訂單。

今年5月市場還傳出,蘋果建議立訊精密對臺灣機殼大廠可成進行大規模投資,以挑戰鴻海地位。

據說,目前立訊精密已經獲得部分iPhone 12的代工訂單,而且它還在運作收購和碩科技旗下的企業,分羹蘋果訂單的意圖十分明顯,這對臺灣的電子代工企業特別是鴻海構成了不小的威脅,而臺灣企業想要阻止它的崛起難度不小。

過去大陸爲吸引臺資,一直給予減免所得稅等多種優惠政策,如今這些政策紛紛到期,加上大陸的人工成本上漲,臺資企業的已經沒有成本優勢可言。

另一方面,立訊猛砸研發費用,研發費用佔其營收的7%,而鴻海僅2%。時間一長,雙方的技術差距日益縮小,鴻海將無優勢可言。

鴻海目前在蘋果產業鏈中的地位遠勝立訊精密,但假以時日,隨着後者進一步完善在蘋果產品線上的佈局,憑藉成本管理能力,有望不斷提升代工蘋果手機的業務份額,甚至橫向開拓pad以及mac等業務,說不好哪一天鴻海也許就會被立訊幹掉。

今年5月鴻海董事長劉陽偉接受訪時表示,立訊就像早期的鴻海,鴻海不擔心任何挑戰,會跑得更快,拉大差距讓對手追不上。

不知道他的這番話,是真的心中不懼,還是故作鎮靜的表態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