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不僅增加死亡率風險,還與多種疾病的發生有關,且幾乎影響到全身每一個器官系統,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疾病、多種癌症以及一系列的骨骼肌肉病等等。即使應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體重指數(BMI)遺傳風險評分與多種疾病具有強的相關性。

發表在《柳葉刀》子刊(Lancet Digital Health)雜誌一項針對BMI和多種疾病關聯的研究,結果顯示,高BMI遺傳風險評分與肥胖關聯性最強,同時更加明確了與30種疾病的因果關係,涉及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癌症發生風險,甚至包括足部潰瘍,壞疽和腎衰竭等等。

研究人員基於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獲取了337536人基因信息數據,探索分析了BMI與17大類、925種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爲了對超重和肥胖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以及保證結果的可靠性,研究人員對年齡,性別以及基因數據進行了多次校正,以評估BMI遺傳風險評分與混雜因素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發現,高BMI遺傳風險評分與確診肥胖有着極強的關聯性,同時與58種健康風險相關聯,並和30種疾病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等等,而且高BMI可導致腿部和足部潰瘍、甚至壞疽和腎衰竭等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高BMI與糖尿病之間有着很強的關聯性。這也印證了,之前多項研究結果,超重或者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導致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集聚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超重或肥胖已成爲全球面臨的最主要健康負擔之一。據世界衛生(WHO)數據顯示,全球有近20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從1975到2016年,全球肥胖率翻了近3倍,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導致的死亡高達280萬,成爲僅次於吸菸的第二大危險因素。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判定超重肥胖的標準,2016年,中國、日本、美國、英國、南非的肥胖率分別爲6.2%、4.3%、36.2%、27.8%、28.3%。中國雖然不是肥胖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但因人口基數大,已成爲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

以往大多數人認爲肥胖是由於自我放縱、暴飲暴食、不運動引起的,但隨着科學家對肥胖認識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肥胖的發生過程遠比被動地攝入過多熱量機制複雜得多,包括遺傳,腸道菌羣以及環境誘導等因素。胖有時候挺“宿命”的

根據著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對多達224459人羣的全基因組數據分析發現,肥胖基因位點主要富集在脂肪組織表達的基因以及脂肪細胞的調控元件,共有49個基因位點與肥胖有關。當然,不同種族之間超重肥胖率的與這些基因攜帶頻率有關。發表在BMC Genomics雜誌的一項研究通過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發現,與歐洲後裔、非洲後裔和美國洛杉磯人羣相比,中國人羣多個等位基因位點攜帶頻率存在差異,但與日本人羣相似,且肥胖在歐洲和美國更爲流行。

另外,肥胖的發生還與多種環境因素有關。發表在Endocrinology一項研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環境因素與肥胖易感性的關係。該文着重強調了“環境誘胖劑(obesogen)”對肥胖產生的影響。環境誘胖劑是一類經暴露後對白色脂肪組織功能產生不利影響的所有環境化學物的總成,常常存在於食品添加劑,塑料容器,各類玩具,農藥,殺蟲劑,顏料燃料以及木製品中等。雖然環境誘胖劑仍處於研究的早期階段,但研究人員強調,在生活中,應該採取必要的措施儘可能的避免接觸含有環境誘胖劑的物品或食品。

除了基因與環境因素之外,多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也是影響肥胖的重要因素。有的人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吸收了更多能量,有的吸收的能量就很低,因爲脂肪都被腸道微生物喫掉了。然而,腸道微生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通過改善飲食方式和生活習慣進行“改命”,以改善易胖體質。

擁有胖基因,註定是個胖子?NO!

雖然,肥胖與基因有關,但胖基因並不能完全決定你身材。真正決定你是胖是瘦的因素主要與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有關!發表《英國醫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該研究對近9000人進行了分析調查發現,只要堅持科學的方法,攜帶胖基因的人一樣能夠擁有好身材。

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1)健康的飲食有助於預防肥胖;維持健康的體重;限制來自總脂肪的攝入量並使脂肪攝入從飽和脂肪轉向不飽和脂肪;更多的使用水果,蔬菜,豆類,全穀食物和堅果;限制遊離糖和鹽的攝入量。

2)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每週有規律的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和乳腺癌等發生風險;加強肌肉和鍛鍊平衡能力可減少中老年人跌倒並改善其行動能力;如果想要減重,需要加大運動量。

BMI多少算胖?

體重指數 (BMI),由19世紀中期的比利時通才凱特勒最先提出,是目前國際最常用來量度體重與身高比例的工具。計算公式: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2。

對於成年人來說,BMI大於30的爲肥胖,在25至30之間的爲超重,而在18.5至25之間的則是正常體重。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雜誌一項研究,對來自全世界1000多萬人研究顯示,BMI值太低太高都不好,超過25或低於20會短命,在20-25有着最低的死亡率。但有時候,BMI也不太適用,比如對一些運動員或健身愛好者來說,肌肉比普通人要多,BMI會偏高,不能反映真實的健康情況。另外,對於孕婦同樣也不太適用。

綜上,超重或肥胖是一種多因素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可引發一系列的全身性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當然,萬里長城不是一天成的,體重也不是一天就長起來的,僅僅意識到肥胖的危害還不夠,管住嘴,邁開腿纔是真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