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民國期間大師輩出。在衆多大師中,有一位堪稱是真正的曠世奇才,他教過物理學、數學、哲學、中國音樂史、中國語言、漢語語法、理論語言學、邏輯學等課程。如此博學的他,被冠以數學家、語言學家、翻譯家、哲學家、邏輯學家、音樂家等頭銜,可這些都不足以表達他取得的成就。

這位大師就是趙元任。趙元任是語言天才,胡適被他的才能所折服,稱“比自己聰明一百倍”。前面提到趙元任有很多頭銜,可他最後卻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被後人所銘記。趙元任精通8種外國語言和33種方言,因祖父經常有工作調動,全家也跟着多次搬家。

所以,趙元任從小就學了多種方言,比如北京話、保定話、山東話、常州話、常熟話、蘇州話、福州話等等。我們很多人對趙元任可能不瞭解,但他寫的一篇奇文,很多人將其視爲神一般的存在,因爲全文96個字的讀音都一樣,都讀“shi”。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篇文章的題材叫“同音文”,是趙元任於1936年在美國撰寫。很多人產生一個疑問,趙元任爲何撰寫這篇“神一樣的文章”呢?有人說,趙元任寫這篇文章是爲了反對當時國內語言界倡導的漢語拼音化。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或者說是一個謠言。筆者查閱大量資料發現,趙元任撰寫《施氏食獅史》這篇文章,根本目的是爲了分析漢字聲調和意義兩者之間的關係。

趙元任曾說:“在有限的某種用文字的場合裏頭,是非用漢字不行。比方你要是研究文字本身吶,當然不能不寫你所研究的文字。就是研究中國文學史跟中國歷史當然也非用中國漢字不可。可是在多數——剛剛是‘有限’的反面——在多數文字用處的場合,比方說是科學、工啊、農啊、商啊、軍事啊、普及教育啊,我覺得現在就可以用國語羅馬字拼音文字。”

總之,趙元任用這篇奇文也論戰了“拼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想盡辦法在文字的內部,包括文言文、現代口語、俗語等。而《施氏食獅史》這篇頗有些“極端”的“古文”,就是他在這樣的背景下“硬造”出來的,當然這也說明了趙元任的才能。

參考資料:《施氏食獅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