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健康小素 素問e管家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暑去涼來,標誌着孟秋時節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立秋是暑熱與涼爽交替的季節。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溼熱過渡向秋季少雨乾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立秋是自然氣候中寒熱轉換的時間節點,但此時的氣候依然炎熱多雨,繼續保持夏季的特點。“立秋”之後,三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所以要注意防暑和預防氣溫變化帶來的不適。

氣溫忽冷忽熱易發這些病

立秋是一年之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點。從中醫養生角度來看,是人體由“升”“散”轉入到“收”“養”的關鍵時期,此時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此時人們往往不適應忽冷忽熱的氣候差異,容易出現感冒、上火、燥熱等。

01

中暑

立秋後,依舊是中暑高發期,尤其是最嚴重的熱射病,是臨牀表現最嚴重、死亡率最高的中暑。

中暑先兆: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如果出現上述情況,請及時立即轉移到陰涼通風處或電風扇下,最好移至空調室,以增加輻射散熱,給予清涼含鹽飲料,體溫高者給予冷敷。

02

面癱

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風寒之邪侵犯面部,會導致面部神經炎,即面癱。秋風又被稱爲邪風、賊風,這段時間,一些過度勞累後開夜車尤其飲酒後坐車打開窗戶的司機、乘客,或者在家裏開窗戶睡覺的老年人,常會出現面部神經麻痹,嚴重時嘴歪眼斜。

立秋這段時間,一定要少吹涼風,尤其是面部出汗之後,不能直接對着風扇或空調出風口吹,夜晚睡覺儘量避免吹穿堂風。心靜自然涼,讓身體自然降溫。

03

感冒

立秋時節,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峯,腠理開泄,一旦着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

立秋後,溫差大,中午熱,早晚涼,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涼,容易感冒。因此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以免身體受涼,傷風感冒。

04

氣機不暢

此輪悲情已起,肝氣旺的人易怒,溼重的人易悲。兼之大熱大汗耗散心液太過,心臟夙有疾患者猶當慎之。七、八月份會成爲心臟疾患的高峯期。

此節養生宜心靜,不適宜太劇烈的運動。可以適當的多約朋友相聚,趁清晨或傍晚時分做一些舒緩的運動。另外也可多喝桂花烏梅茶、時令青菜湯,內暖肺胃,補液、助消化,外宣腠理。

立秋養生你要這樣做

立秋過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生理活動也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極易出現倦怠、乏力等不適症狀。

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爲原則。

1、收斂氣機、藏精補精。秋日有“貼秋膘”之俗,是用秋之富足一補苦夏,二爲冬天做些儲備。其實貼秋膘不是就侷限在喫上,秋天早睡早起就是隨着天地的氣機,讓我們的身體順應大自然的變化,收斂氣機,藏精補精,就是最好的貼秋膘。此時爲減肥而少喫或服藥的不僅犯傻,而且會得怪病。

2、調養起居、適量運動。秋高氣爽,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爲使肺氣得以舒展。此外,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鍊,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建議可以適當的做一些舒緩的運動,如八段錦、五禽戲或太極等。

3、平心靜氣、收斂神氣。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往往是疾病的“多事之秋”。此時開始草枯葉落、花木凋零,人容易觸景生情,出現悲秋等傷感情緒,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

夏季陽氣旺盛,進入立秋以後,陽氣機會慢慢減弱,大家在此時要遠離悲傷憂愁的情緒,儘量做到平心靜氣、心情舒暢,同時還應該收斂神氣。

4、潤肺柔肝、養陰清燥。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立秋時節最適宜人們進補的食材就是寧夏中寧枸杞了。泡水、煮湯、煮糖水或生食均可,在滋陰去燥的同時,也可以益氣補血,強身補虛,從內養外,是皮膚絕佳的保養品。

5、按摩預防感冒。立秋後,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稍不留意很容易感冒,且易迅速傳播。

預防秋季感冒有兩個簡便易行的按摩方法:擦迎香和晨起浴面。用雙手大魚際(拇指掌側肌肉豐厚處)在鼻翼兩旁的迎香穴處反覆擦動200次,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動100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