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張大爺在大腿根部內側經常無故有“坨”掉出,有時候又自己回縮進去了,但是不經意間又脫出,如此反覆,一直沒有在意,慢慢的感覺脫出來的坨越來越大了,而且有時候會感覺疼痛,於是到醫院來看病。暴露後可以看到右側大腿根部內側有雞蛋大小的腫物,質地柔軟,邊界清晰,平坦後腫物可稍變小,這個就是腹股溝疝!本文將爲大家詳細介紹它。

生於腹股溝區的腹外疝統稱爲腹股溝疝,是各種疝中最常見的類型。腹股溝疝有斜疝和直疝之分。斜疝從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內環突出,隨病程的發展逐漸向內、下、前方向斜行穿越腹股溝管,出腹股溝管外環而達體表。在男性,疝塊還可繼續向陰囊方向發展;在女性,則終止於大陰脣。患腹股溝疝者男性多於女性,右側發病者多於左側。

1、先天因素 人體的腹壁肌肉在腹股溝區有內斜肌和腹橫肌,它們解剖分佈狀態使它們的腱膜弓與腹股溝韌帶之間存在着一個缺乏內斜肌和腹橫肌覆蓋的腹壁相對薄弱區,從而成爲腹股溝疝好發於此的一個解剖基礎。有些人的腱膜弓的起止點偏高,則薄弱區更爲寬大。腹肌分佈狀態雖在腹股溝區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薄弱區,但在正常情況下,腹橫肌和腹橫筋膜的收縮可牽動內環內側的凹間韌帶,使之向外上方移位,從而遮蔽了內環。這是人體一項重要的保護機制。如腹橫肌發育不良或強度不足,則將損害這一保護機制而易於導致疝的發病。此外,內斜肌和腹橫肌的收縮可使弧形的腱膜弓被拉直並向腹股溝韌帶靠攏,而使腱膜弓與腹股溝韌帶之間的半月形空隙變小。這樣就成了加強此處腹壁強度的又一保護機制。只有在此二肌發育欠佳或腱膜弓位置偏高時,纔可能誘發腹股溝疝,尤其是直疝。

2、胚胎髮育因素 胚胎睾丸始發於第2、3腰椎旁腹膜後方。在胚胎第7個月,它在腹壁肌層間開始向內下、前方推移,出外環後,則推動該處皮膚、皮下組織下降而形成陰囊。在下降過程中,附着於其表面的腹膜受牽拉隨之下降而形成一鞘狀突出(鞘突)。嬰兒出生後不久,鞘突(除其盲端部分外)即自行萎縮閉鎖而殘留一纖維索,成爲精索內容之一或逐漸消失。盲端鞘突則形成陰囊鞘膜和鞘膜囊。睾丸則貼附於鞘膜囊後壁。睾丸的下降使腹壁被其所貫通,成爲該處腹壁強度減弱的一個因素。右側睾丸下降遲於左側,鞘突閉鎖也較晚,故右側腹股溝斜疝多於左側。異常的睾丸下降過程通常表現爲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可停留於下降途徑中的任何一點)和(或)鞘突不閉或閉鎖不全。未閉或閉鎖不全(下段閉鎖而上段不閉)的鞘突實際上爲嬰兒提供了一個天然的疝囊,這種疝即臨牀上的先天性斜疝。與此不同的是,後天性斜疝的疝囊並非未閉的鞘突而是位於鞘突旁的另一個腹膜囊,但它們的疝門都是腹股溝疝管內環。如鞘突雖未閉鎖,但已萎縮成一微小的管道,不致發生疝,但因直立時腹腔內液體可流入鞘膜囊而平臥時液體又返回腹腔,在臨牀上可表現爲陰囊時現時隱的積液腫塊。這一情況稱爲交通性鞘膜積液,很容易與易復性斜疝相混淆。另有鞘突中段未閉導致包裹性積液者,多在腹股溝管內出現腫塊,稱爲精索鞘膜積液,也易與腹股溝疝混淆。

3、後天因素 老年、體衰、肥胖、腹肌缺乏鍛鍊等情況常使腹壁肌力減退而誘發腹股溝疝。膠原代謝異常也可以造成腹外疝的發生。

易復性腹股溝疝最早的臨牀表現是腹股溝區墜脹感,伴以該區時隱時現的腫塊。斜疝腫塊通常在行走、咳嗽等腹內壓增高時出現,於休息、平臥或推送後回納入腹腔而消失。腫塊部位和外形因病期不同而異。在發病早期,腫塊可能並不明顯,只是在囑病者咳嗽、憋氣或擤鼻時,見腹股溝管投影區腹壁略顯膨隆;有明確腫塊者也僅限於內環和腹股溝管投影區。早期疝塊因被限制在腹股溝管內,外形多呈圓形或長軸平行於腹股溝管的橢圓形。隨病程的發展,疝塊可突至外環之外,此時因疝塊底部不再受腹股溝管的限制而呈上段較狹而下段寬大的梨形。再後,疝塊逐漸進入陰囊,且日益增長。

難復性腹股溝疝通常都是進入陰囊的較大的斜疝,其臨牀表現除墜脹感較明顯外,主要特點是疝塊長期不能回納或只能部分回納。難復的滑動性疝還常同時伴有便祕或消化不良等症狀。滑動性疝多見於右側。

嵌頓性腹股溝疝常發生於疝門狹小而腹壓驟升時,如體力勞動或排便等,通常都是斜疝,直疝幾乎不發生嵌頓。嵌頓性疝表現爲疝塊突然出現,伴有進行性加重的脹痛。疝內容物爲小腸者,疼痛比大網膜被嵌頓者更爲明顯。平臥或用手推送疝塊並不能使其回納。觸按疝塊可感其堅實而張力高,有壓痛。除股溝區的局部表現外,腸管被嵌頓時,大多數病人將在數小時內出現腹部絞痛、噁心、嘔吐、便祕、腹脹等急性腸梗阻的表現。疝一旦嵌頓,自行回納的機會較少;多數病人的症狀逐步加重,如不及時處理,終將成爲絞窄性疝。少數例外的是腸管壁疝、Littre疝或大網膜被嵌頓者,因其局部腫塊不明顯,又不一定有腸梗阻表現,故容易被忽略。嵌頓性腹股溝斜疝如進入絞窄階段,除上述嵌頓表現更明顯外,還可因疝內容物壞死而發生感染,導致疝塊周圍軟組織出現急性炎症,甚至全身性毒血癥反應。但在腸袢壞死穿孔時,疼痛可因疝塊壓力驟降而暫時有所緩解。因此,疼痛減輕而腫塊仍存在者,不可認爲是病情好轉。腸管絞窄而未及時處理者,疝囊內可積膿,之後膿腫被切開或自行穿破,形成腸瘻。逆行性疝腹內腸袢絞窄者,還將併發急性化膿性腹膜炎及膿毒症,則病情更爲嚴重。

腹股溝疝因疝塊可隨病程持續而逐漸增大,不斷加重對腹壁的損害,影響病人的勞動力,且逐漸增加治療的難度。此外,斜疝還可以因發生嵌頓或絞窄而威脅生命安全,其發病又以解剖缺陷爲主要原因。爲此,一旦發病,除少數特殊情況,應採取手術治療。

1.非手術 嬰兒腹股溝斜疝可因腹肌隨軀體生長逐漸強壯,有效遮蔽腹股溝管內環而使疝自行消失;爲此,1週歲以內的嬰兒可暫不手術。通常用棉織束帶捆綁法堵壓腹股溝管內環,阻擋疝塊突出,使發育中的腹肌得以有加強腹壁的機會。

年老體弱或因其他原因而禁忌手術者,可使用醫用疝帶。在確認疝內容物已完全回納的前提下,將疝帶中大於疝門的軟墊壓住疝門區,藉以堵住疝塊突出的門戶。長期使用疝帶可使疝囊頸逐漸肥厚,有促使疝內容物與疝囊發生粘連和增加疝嵌頓的發病率的可能,故應慎用。此外,使用不當還有併發壁間疝的可能。

2.手術治療 手術是迄今治療腹股溝疝最有效的方法。易復性和難復性疝在擇期手術前,除一般術前準備外,應着重消除慢性咳嗽、排尿困難等各種可使腹內壓增高的因素。妊娠者可將手術推遲至分娩後。對於巨大的難復性疝,因腹腔已無足夠空間適應大塊疝出已久的內臟器官返回,應在手術前一段時間內採取頭低足高位,促使腹腔空間逐漸擴大,適應內臟完全回納的需要。手術後應避免可增高腹壓的各種因素再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