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鎮地區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垓下,古地名,位於固鎮縣城東24公里處,濠城鎮北,沱河南岸,爲楚漢相爭的決戰之地。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最終以劉邦取勝而結束。它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由於此戰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享有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東方滑鐵盧”之稱。

漢兵已落地 四面楚歌聲

秦末漢初,垓下屬沛郡,爲軍事重鎮,劉邦和項羽在此及周邊地區進行了聞名中外的楚漢戰爭。據仿宋版《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決戰階段,項羽率10餘萬大軍退至垓下,深塹防守,兵少糧盡。

劉邦漢軍及和韓信、彭越諸路大軍匯合後,重兵層層包圍,展開垓下決戰。韓信十面設伏,迫使項羽節節挫敗,疲於奔命,項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張良又令各營漢軍夜奏楚樂、唱楚歌,項王聞之,疑漢已得楚,悲歌感慨:“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愛妃虞姬彈劍哀和:“漢兵已落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遂伏劍自刎。一支《垓下歌》,一曲《死別詞》,成流傳千古之絕唱。項羽見大勢已去,夜率八百子弟突圍,至烏江(今和縣境內),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自刎,時年僅31歲。宋慶元刊本《漢書·帝紀·高祖紀》也記載:高祖五年“十二月,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垓下之戰,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結束了秦末羣雄割據爭戰不休的動盪局面,實現了中國統一,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它使中國第一個農民皇帝走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垓下之戰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也有所記載,司馬遷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等多個歷史典故,刻畫了這段動人心魄的歷史故事。它是我國曆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大事件,雙方投入總兵力達80萬人以上,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古代戰爭史上,都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爲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滑鐵盧”之稱。漢族、漢語、漢字、漢服的傳承和延續,均是從漢代開始。如,漢族是外族對華夏族的稱呼,此稱謂始於漢代,並沿用至今。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多次民族遷徙與融合,使漢族不斷發展興旺,逐漸成爲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也是數個現代國家的的主體族羣,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至今,中國人還稱自己爲漢人,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這些都與漢朝淵源深厚,而霸王別姬的故事也在世界許多國家廣爲流傳。

地址有爭議 文物給說法

於垓下地址,曾有不同說法。一是河南鹿邑說,二是安徽靈璧說。前者主要依據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在其《項羽本紀》“垓下”註釋中,言垓下聚“今在亳州真源縣東十里,與老君廟相接”(唐時稱鹿邑爲真源縣,隸屬亳州府),文獻依據較晚,且缺少考古印證,與事實不符;後者歷史文獻記載更早,依據更充分,但未考慮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沱河改道及1965年固鎮設縣,因爲自唐代至1965年固鎮建縣之前,垓下古戰場所在的濠城就屬於靈璧。《史記·集解》:垓下,“漢洨縣聚邑也”。《漢書·地理志》:“洨有垓下聚。”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垓”字,“爲河邊高地”,這與垓下遺址地貌相符。《漢書·地理志》載垓下屬沛郡洨國,《後漢書·郡國志》載“洨有垓下聚”,均註明是“高祖破項羽”處。《後漢書·李賢注》:“垓下,高祖破項羽也。”明嘉靖《宿州志》載:“垓下在虹縣西五十里,本漢洨縣,後省入虹。”《文獻通考》:“在虹縣,今地屬靈璧,垓下……即濠城地也,項羽至垓下,兵少食盡,漢兵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即此。”清貢震《靈璧志略》:“垓下,今濠城集,即漢高祖敗項羽處。”虹縣爲西漢置縣,屬沛郡,虹縣故城遺址位於今五河縣申集鎮境內、沱湖西岸鳳凰嘴,已沉入湖中。洨侯國治所在今濠城鎮(垓下大約在南北朝後期改名濠城),於北宋元祐年間劃屬靈璧縣,民國37年(1948)劃屬五河縣,次年復歸靈璧縣,1965年劃屬固鎮縣至今。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將垓下遺址的位置確定在固鎮縣濠城鎮境內。2010年,《辭海》修訂後,將垓下遺址的地理歸屬從“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正式改爲“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

垓下之戰遺址北臨沱河(古稱洨水),與靈璧縣爲鄰。在當地俗稱“霸王城”,因是楚漢相爭決戰的中心而聞名,是安徽最著名的的秦代遺址之一。沱河從遺址的西面向北陡然拐了一個彎,然後向東流去。遺址呈不太規則的四方形,每個拐角都成弧形。原城牆高約4米。西城牆微彎,長340米(中部被沱河古河道沖毀);其餘三面城牆均爲直線形,南、北、東牆分別長240米、240米、260米。在垓下古戰場遺址,地表曾見大量陶器、磚、瓦殘片,出土銅鏃、銅劍等文物,其中有個僅1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就出現11個箭頭以及一些盔甲、馬車的零碎件,從中依稀可聞遙遠的金戈鐵馬之聲。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憑弔,留下許多感懷詩篇,抒思古之幽情,慨歷史之滄桑。如,唐天寶三年(744),高適曾自梁(今河南商丘)至楚(今江蘇淮安),作《東征賦》詠懷:“次零壁(今靈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遺墟,嗟魯公之慷慨,聞楚聲而悒於。”

1986年7月3日,省政府批准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6日,省政府將垓下之戰遺址所在的垓下村公佈爲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據民間說,原來濠城鎮叫垓下鎮,當地領導因覺得“垓下”諧音“該下”,不吉利,遂改名濠城鎮。如今發展文化旅遊業,需要歷史文化助力,改名真是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