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飼料全面禁抗開啓 催生2000萬噸級行業巨頭

2018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方案(2018—2021年)》明確了飼料端減抗和限抗的時間表。過渡期後,中國飼料“禁抗令”開始正式全面施行,2020年7月1日起,全國飼料生產企業停止生產含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的商品飼料。

禁抗令實施,令養殖產業鏈受到普遍影響,經過淘汰升級的飼料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對處於產能恢復爬坡階段的生豬養殖行業來說,飼料全面禁抗是繼非洲豬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後,面臨的新一輪挑戰。另一方面,飼料生產和養殖過程中抗生素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過度應用導致其對公衆食品安全和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飼料禁抗、養殖禁抗已經成爲國際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中國農牧企業以及畜禽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過去幾十年裏,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掩蓋了養殖行業粗放式運行的弊端。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多方調查採訪發現,已有不少飼料、養殖企業包括中小養殖戶,都在積極準備應對行業轉型升級,多家頭部企業研發出了有針對性的抗生素替代方案和養殖全流程綜合解決方案。在禁抗時代已經開啓的當下,短期的衝擊和陣痛,將換來整個產業鏈更健康、高效的發展。

飼料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

飼料中禁止使用抗生素,對飼料生產企業來說放棄抗生素並不難,難點在於如何針對養殖端的需求,研發生產出高品質、營養精準配比、對抗生素有替代性作用的新型飼料。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高品質飼料的研發能力和產能規模,將決定飼料企業能否在這一輪行業升級和洗牌中存活下來並壯大。

事實上隨着飼料行業總產量在2012年進入平穩發展期後,過去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型擴張模式在面對養殖規模化提高、飼料企業競爭加劇的形勢下,行業集中度開始不斷提升。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數據(下稱“中飼協”):飼料企業總量從高峯期的16454家下降至2015年的6000多家。智研諮詢2019年11月發佈的《2019—2025年中國飼料加工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稱,飼料行業的集中度還在不斷提升,效率高、規模大、做產業鏈價值的優勢企業正加速佔領市場,未來兩三年總數可能降至3000家。2018年非洲豬瘟暴發帶來了持續性影響,行業內的中小飼料企業八九成的利潤來自豬料,這部分企業的退出必定加速行業集中的速度,非洲豬瘟、禁抗限抗、環保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將推動優勢飼料企業迎來行業鉅變中的機遇。

根據中飼協的統計,2019年全國10萬噸以上規模飼料生產廠621家,比上年減少35家,飼料產量10659.7萬噸,同比增長3.7%,在全國飼料總產量中的佔比爲46.6%,較上年增長3.3%。全國有7家生產廠年產量超過50萬噸,比上年減少1家,單廠最大產量110.7萬噸。受生豬產能下滑和國際貿易形勢變化等影響,全國工業飼料該年度的產值、產量和集中度都有所下降,以年產百萬噸以上規模飼料企業集團數量爲例,2017年共有35家,市場份額佔比62.3%(同比提升5%);2019年則只有31家,市場份額佔比降至50.5%,其中有3家企業集團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

另一方面,全國飼料產能正逐步向主產區集中,2019年飼料產量超千萬噸省份9個,按產量排序分別爲山東、廣東、廣西、遼寧、江蘇、河北、湖北、四川、湖南,比上年減少2個,其中山東和廣東兩省飼料工業總產值繼續保持在千億以上;全國有12個省份產量同比增長,其中貴州、雲南、甘肅、寧夏、新疆等5個西部省份增幅超過20%。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無論是飼料行業還是養殖行業未來集中度都趨於提升,並且生豬養殖和飼料結合將會更加緊密,飼料生產將更多向主產區集中和優化,大型飼料企業憑藉其技術研發、品質和市場優勢,將會加速整合。

此外,現有的不少單品類的中小型飼料廠,其分散式、區域化的經營模式將受到嚴重衝擊,未來可能都會以綜合性工廠、集團化的運作模式構建飼料業務,以把握大型企業在採購成本控制、質量控制、品牌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優勢,否則很難獲得在行業中持續生存和競爭的機會。

上述報告也認爲,對比歐美國家以及日本市場,中國飼料低效產能仍然佔比很大,集中度向優勢龍頭企業提供的空間仍然非常可觀。未來十年,中國必定會誕生總產量4000萬~600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含國際市場),龍頭市佔率或達20%~30%,並且大概率會走向國際化。

目前國內產量上千萬噸的飼料企業中,新希望六和拔得頭籌,2019年年報顯示,該公司飼料銷量1872萬噸,同比增長9.9%,產量創歷史新高,已經成長爲飼料銷量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龍頭企業。由該公司首推的生物環保飼料銷售也實現了翻番至210萬噸。與此同時,該公司去年飼料毛利潤達到34.37億元也創下了新高,同比增長14.50%。

第一財經記者從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該公司在2006年歐盟全面開啓“飼料禁抗”時,就開始了“減抗、替抗”技術研究,不斷嘗試在飼料中逐漸減少甚至停用藥物,同時率先推出生物環保飼料系列產品。農業農村部出臺全面“禁抗”新政策後,新希望六和飼料研究院團隊在原有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了生豬養殖“6H”無抗綜合解決方案,從營養精準、原料篩選、工藝優化、生物環保、功能性添加劑、標準化生產六大方面着手,根據不同生長階段豬羣對營養物質的實際需求進行精準營養配比,使用了有機酸、植物提取物等功能性物質替代抗生素的作用,提高飼料的消化率以調節腸道健康,並通過低蛋白日糧營養模型降低飼料成本,同時嚴格執行6S標準化生產製度進行把控。

該公司從今年5月開始逐步生產“6H”無抗飼料,預計飼料總銷量在2021年將超過2000萬噸,成爲國內首家規模超過2000萬噸的飼料企業。

替抗功能性添加劑需求爆發

湖北麻城市養雞專業戶張峯在度過了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低谷期後,重新養了一批近萬隻紅殼蛋雞,從7月初飼料禁抗令發佈以來,他發現本來因爲玉米和大豆漲價已經提高了不少的飼料價格,又漲了。

“7月中旬飼料廠通知提價,每噸在之前的基礎上漲了約50元,今年禽蛋價格波動比較大,大家都在適應中。”張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家和附近幾個中小養雞場的飼料都是本地一家飼料廠配的,禁抗令正式出臺之前,飼料裏就沒有添加抗生素了,換成了魚肝油、多元維生素等營養補充劑和中藥,目前只在小雞生長階段出現發病時纔會用抗生素,開始下蛋後,基本就不用了,“我們的雞和雞蛋都由簽約的企業來收,現在查得挺嚴的,一般不會冒風險隨意給藥,附近的幾家養豬場被正邦集團委託做生豬育肥後,飼料、藥物、豬場管理等方面都是正邦負責,都比之前更規範了。”

記者結合多家機構的預測發現,隨着飼料禁抗令實施,具有替抗作用的功能性飼料添加劑需求有望爆發,預計市場增量空間可達近百億元,較現有規模提升一半以上。這一趨勢從全國功能性飼料添加劑的快速增長可見一斑。2019年全國飼料添加劑產量1199.2萬噸,同比增長8.2%。其中,氨基酸、維生素產量分別爲330萬噸、12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0.5%、14.7%;酶製劑和微生物製劑產量繼續快速增長,同比增幅分別爲16.6%、19.3%。

除了上文提到的新希望(000876.SZ),較早佈局替抗市場的飼料龍頭之一海大集團(002311.SZ);從事酶製劑、微生態以及動物保健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蔚藍生物(603739.SZ),從事飼用酶製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溢多利(300381.SZ),從事獸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綠康生化(002868.SZ)等多家企業,因爲在替抗產品、綜合解決方案、渠道資源等方面具備優勢,近期受到資本市場的重點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在可用範圍的中藥、有機酸、生物酶等類型的功能性飼料添加劑,並不能完全代替抗生素的作用,需要配合飼料的營養精準配比、適口度提升等方面的改善以及養殖環節的高質量管理,才能保證養殖產出的質量和數量呈良性增長,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新希望六和飼料研究院院長周桂蓮7月初在“2020飼料工業發展雲峯會”上也表示,在飼料不添加抗生素的前提下,飼料企業和養殖客戶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動物腸道健康和提高動物免疫力,禁抗不等於替抗,新希望六和沒有完全把飼料研發的工作重心放在抗生素替代品的開發上,而是重點研究母子一體化營養、原料加工工藝等更深層次的方面,最後纔是替抗產品。

禁抗攻堅戰:難點在養殖端

全面禁抗從飼料禁抗開始,對飼料行業和養殖行業都是挑戰,但相對而言飼料行業面臨的困難小一些,因爲“禁抗令”實施的難點不在飼料端,而在養殖端,禁抗的成敗取決於養殖端能否適應這一重大轉折併成功實現無抗養殖。禁抗的效果則體現在消費端,相關原料加工的食品能否通過抗生素殘留檢測。

特別是當前處在中國生豬產能恢復的爬坡階段,對以往中小企業和散戶爲主的養殖行業來說,失去了飼料中抗生素的加持作用,只有快速健全生物安全體系、改進生產管理模式等綜合養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才能在養殖環節不過多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降低豬隻的發病率,避免生豬產量出現大幅下滑。

一位生豬養殖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禁抗給養殖環節帶來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各項成本提升,主要包括養殖環境改善投入增加、養殖過程中治療用藥成本增加、料肉比增加等方面,同時還伴隨着生長週期拉長、生產效率降低的問題。他認爲,目前生豬存欄和能繁育母豬增長都處在恢復階段,豬肉供應依然總體偏緊,禁抗會一定程度上增加產能恢復難度,導致一些技術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養殖企業產量下降,還有可能會刺激它們加大養殖中的抗生素使用,多方面成本的增加將直接傳導至豬肉價格。

據不完全統計,玉米價格由1月初1840元/噸左右漲至8月初2300元/噸左右,漲幅在500元/噸左右;豆粕價格從1月初的2860元/噸左右波動漲至3000元/噸左右,漲幅在100~200元/噸。飼料原料成本以及禁抗等因素帶動了飼料價格上漲,推高了養殖成本。

朱增勇對第一財經分析稱,自繁自養和外購仔豬兩種模式的養殖成本差異明顯,飼料價格上漲對自繁自養模式的影響小於外購仔豬模式。當前豬價處於高位,自繁自養養殖成本在15元/公斤左右,較1月初增加了1元/公斤;外購仔豬養殖戶成本則顯著提升,仔豬的高位價格和飼料成本上漲帶動其養殖成本由1月初的18元/公斤增至當前的26~27元/公斤,外購仔豬養殖面臨一定的市場風險。

“中國養殖模式以自繁自養爲主,儘管當前成本上漲,養殖收益仍處於歷史最好水平,飼料成本變動不會對生豬產能恢復有較大影響,影響豬價的主要是供需,而當前供需形勢明顯好轉,8月開始豬價漲幅已經回落,部分主產區有小幅回調,隨着國內供給進一步恢復,豬價將會逐步回落。”朱增勇稱,對養殖戶來說,面對飼料禁抗和成本上漲,最重要的是需要提升管理水平,從提高PSY、飼料轉化率和疫病防控着手,提高豬隻的成活率,減少單位養殖成本,降低飼料消耗量,才能獲得更好的利潤。

禁抗嘗試上,國外丹麥、瑞典等西歐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實施禁抗,但也大都經歷了禁抗初期飼料無抗而養殖環節給藥增加的過程。

對此,嘉吉動物營養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鄭鴻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世界經驗來看,全程無抗都要經歷兩個關鍵的環節,先是飼料無抗,再是養殖無抗。國內隨着飼料無抗的開啓,農場和企業規範用藥規程也在進一步推進養殖無抗,“飼料禁抗對很多企業和農場是一個挑戰,但對於有準備的企業來說則是巨大的機會,這是大家互相比拼技術儲備和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大浪淘沙,歷盡非瘟和禁抗雙重洗禮的企業和農場將在銳變中變得更頑強、更有生命力,脫穎而出,成爲新一代的行業領導者。”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咼於明教授曾明確表示,“尚無任何單一一種飼料添加劑可替代飼用抗生素”,所以禁抗需要社會、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飼料企業和養殖企業共同發力才能實現。

中國從飼料禁抗到養殖無抗的實現過程,鄭鴻飛認爲主要有三個關鍵節點需要突破:首先,中國剛剛步入飼料禁抗,要實現整個養殖無抗還有一段路要走,來自政府和行業協會層面的整體助推非常關鍵,比如對於無抗豬肉和有抗豬肉的肉品實施定價分級,良好的利潤和發展前景有利於引導消費者提高對無抗肉品的認知,進而倒逼企業推進無抗化養殖。其次,是要通過更精準均衡的飼料營養來提高豬隻的腸道健康和免疫力,該公司於今年2月推出了“5H無抗動物健康解決方案”,重點關注腸道健康和免疫健康。“這個方案涵蓋飼料健康、營養健康、腸道健康、免疫健康和農場健康五大方面,是一個全流程的無抗解決方案,飼料企業未來不能只做飼料,要結合養殖過程中的需求,整合資源爲下游提供應對飼料‘禁抗’和非瘟雙重挑戰的整體解決方案, 而不僅僅是飼料產品。” 鄭鴻飛表示,此外,養殖端的管理升級,構建安全健康的養殖環境,也是減少養殖時抗生素使用的重要一點。

擁有上游肉雞養殖產業鏈的中式餐飲品牌老鄉雞,在應對行業禁抗大趨勢上,也較早開始了無抗養殖的嘗試。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吳月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有30年的自繁自養經驗,且專做散養土雞,從2011年開始就沒有使用過含抗生素的飼料了,主要通過嚴格篩選合作養殖戶,要求其具備一定面積供放養的林地、草地場所,全程提供雞苗、疫苗、飼料等方面的管理服務,並定期飛行檢查,所有的雞放養120天后回收再集中養殖增肥60天並淘汰掉不合格的雞隻。

“我們形成了長週期的放養、給高品質的飼料、分段式養殖等一套系統的養殖管理方法,每隻雞的養殖成本能有效控制,能替代飼料中抗生素作用的不一定非要依賴其他藥物,所有的辦法根本來說是爲了通過提高雞自身的免疫力來降低發病率、提升雞肉的品質。”吳月峯對記者表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需求越來越高,禁抗是必然趨勢,但養殖過程中,禁的是濫用抗生素,合規合法的使用目前還是允許的,有一個轉變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