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匈奴的問題上,王莽是沒有處理好的,可在和其他鄰國關係的處理上,王莽乾的更糟糕。當初王莽把句町王改爲侯,句町王很不服氣,王莽就派周歆用欺騙的手段把句町王給殺了,結果句町王的弟弟造反殺了周歆。

當初王莽派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派人去調動高句麗的軍隊一起前往,可高句麗根本不理會他,王莽就派人用同樣的手段把高句麗侯給殺了,而後下令,把高句麗改名爲下句麗。

後來王莽派王駿等人出使西域,西域各國都紛紛出城迎接,可王駿有自己的心思,因爲西域各國以前殺死過中原派出的西域都護,所以王駿想設埋伏打西域人,結果反中了人家的埋伏,之後雙方又互相報復。

就這樣,王莽和周邊曾經歸順自己的國家,都搞臭了。面對國內國外的不利局面,王莽也反思過,他讓下面人給他出主意。有人勸王皇帝,陛下,井田制確實是一個好制度,可從周朝末年就差不多被廢除了,秦朝採取土地私有的制度,也是爲了順應民心,後來也確實也見了成效,所以秦國才一統了中原天下。其實到現在,大多數老百姓對這種土地私有制度還是不反感的,如果想違背百姓之心,去恢復遠古的制度,就算堯舜再世,沒有個上百年,也是不行的。現在我們國家政權剛剛建立,民心剛剛歸順,還是不要着急實行這些的好。

這時候王莽也有些醒悟了,他就重新下令,以後土地都允許買賣了,之前犯了這個罪過的,都不予追究了。

在恢復土地私有制這件事情上,王莽做的還是挺爺們的,可在其他事情上,他的路就越走越遠了。他把朝中很多官職都給改了,改成了周朝時候的稱呼,還經常的改換國家郡縣的名字,不但改,他還喜歡改來改去,到最後弄得當地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是哪裏人了。

當然了,除了這些,王莽還出了很多的昏招,這裏就不一一敘述了。

王莽就這麼作啊作,把天下弄的亂套,把老百姓弄的叫苦不迭,終於出事了。

公元14年,在琅琊郡海曲縣,有一個姓呂的縣吏,因爲犯了一點小罪被縣令給殺了。這姓呂的死的比較簡單,可他卻有一個不簡單的母親,人稱呂母。呂母比較有血性,家裏也比較有錢,她就散盡家財結交了很多的年輕人,同時還購買了很多的武器。

因爲呂母仗義,很多受到好處的人都覺得應該爲她做點什麼,大家就去詢問呂母,呂母一改平日的豪俠氣概,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說到,我之所以對諸位這麼好,是有求於各位,因爲縣令不仁,枉殺了我的兒子,我想爲子報仇,你們能可憐我嗎?

這幫熱血青年哪受得了這個,紛紛表示願意幫忙,這一下子就聚集了上百人,他們和呂母一起到搬到了海上住,同時廣招亡命之徒,很快呂母手下就有了上千人手。公元17年,呂母自稱爲將軍,帶着手下的人來攻打海曲縣,很快就攻進了縣城,活捉了縣令。

這縣裏的官吏都爲縣令求情,呂母絲毫不爲所動,當初我兒子就因爲一點小過錯,就被縣令枉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然後就殺掉縣令祭奠兒子,又帶領手下重新回到海上。這件事情之後,呂母的名聲就傳開了,她的隊伍就越來越壯大,到最後就發展到了上萬人。

到了公元18年,呂母病逝,羣龍無首,她手下的人無法再一起聚集,就各自尋找新的主人,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投靠了一個叫樊崇的起義軍首領。

這個樊崇,是琅琊郡的一個農民,當年在莒地給人家打工,因爲爲人仗義愛打抱不平,頗有威望。他看到天下不平,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了,就在莒地聚集起了幾百人起兵造反了,後來又轉戰到泰山,自稱三老。

那時候也趕巧,青州和徐州發生了災荒,老百姓走投無路很多人都當了強盜,強盜們都覺得樊崇是個英雄,紛紛歸順了他,一年左右的時間,樊崇的手下就擴充到了上萬人。

在樊崇的影響之下,他的幾個老鄉紛紛起兵,一共也有上萬,他們最後都投奔了偶像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哭罷之後,大夥從爲數不多的詞彙量中想起了一個詞,衣錦還鄉。他們決定要去攻打莒縣,可勇猛的人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老家有着和他們一樣勇猛的官兵,莒縣是久攻不下。

那就算了吧,他們雖然榮譽感強,可更是務實,就轉而攻打姑幕縣,這個地方比較好打,大勝之後殺了萬餘人,然後大家北上去了一趟青州,所過之處是搶掠一遍,滿載回到泰山,駐紮在南城縣。

這會的樊崇已經是鳥槍換炮不一樣了,當初起義是因爲窮,只爲搶一口飯喫,現在人馬也多了,地盤也有了,地位了高了,境界也就出來了。樊崇的軍隊就約定,大家以後要有規矩,殺人者處死,傷人者要賠償,雖然沒有形成書面文字,大家要牢記在心。

還有,既然人多了,就要分出個等級來,職位最高的稱爲三老,其次叫從事,然後叫卒吏,其他都稱爲巨人。雖說訂了規矩分了等級顯得檔次高了一些,可樹大招風啊,樊崇的名字就傳到了王莽的耳朵裏,王莽就派平均公廉丹和太師王匡去攻打樊崇的軍隊。

聽到朝廷的軍隊來了,樊崇和大夥一商量,那就迎戰吧,不過他們有一個擔心,就是害怕自己的部下和王莽的軍隊混淆不清,經過大家一番討論,決定把自己人的眉毛都塗成紅色,這樣就不會認錯了,從此以後他們也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赤眉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