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運動的人,常常被“跑步百利唯傷膝蓋”這個說法嚇得敬跑步而遠之。事實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一項研究指出:

競技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爲13.3%

久坐不動人羣的關節炎發生率爲10.2%

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僅爲3.5%

由此可見,高強度和過量跑步確實會引發關節問題,但對普通健身跑步的人來說,跑步更有利於關節健康。

編輯

哪種姿勢跑步最傷膝關節?如何落足才能跑得輕鬆?《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運動專家,教你一套不傷身的跑步法。

受訪專家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科學學院副教授 蘇浩

西安體育學院健康科學系教授 苟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 呂紅斌

跑步時,腳掌還是腳跟先落地?

根據落地方法,跑步可分爲前足跑、後足跑和中足跑3種。

編輯

前足跑

編輯

腳趾骨早於足跟着地,期間小腿三頭肌產生離心收縮,有利於後期蹬地發力。

這種着地方式一般在短跑或百米衝刺中常見,對速度及腿部力量要求較高。

後足跑

編輯

足跟早於腳趾骨着地,膝關節由伸直位過渡到屈曲位,股四頭肌產生離心收縮。

編輯

後足跑有更大的腰椎活動度,但地面對腳會產生至少2倍體重的反作用力,對膝關節產生較大負荷,不利於後期蹬地發力,相對跑步速度較慢。

中足跑

編輯

足跟和腳趾骨同時着地,也就是腳掌着地,相比後足跑減少了對膝關節的衝擊,同時也降低了對小腿後肌羣的力量需求。速度介於後足跑與前足跑之間。

編輯

蘇浩表示,中長距離跑步訓練或參加比賽,通常採取前足跑或中足跑的方式;以慢跑形式健身,通常採用中足跑和後足跑的方式。

前足跑與中足跑的觸地時間較短,對膝關節的壓力小,但同時,足踝、跟腱等承擔的壓力也有所增加,時間久了也可能產生跟腱炎等一系列足部疾病。

不過,觸地類型受速度、距離以及跑者本身肌肉力量的影響,不管採取何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落足時步子過重、步伐過大。

硬着陸,纔是最傷膝的跑法

3種落腳方式各有利弊,但比起着地方式,更關鍵的其實在於「落地位置」和「是否有緩衝」,正確的跑姿纔是減少膝蓋損傷的重要環節。

1

落地位置

人到腳到,儘量避免讓腳提前在身體前方觸地,落腳點始終保持在身體重心之內(換句話說:腳接觸地面時的位置基本在臀部正下方)。

可從較小步幅開始,起步後略微前傾,讓步伐與身體同步前進。

2

落地緩衝

可以嘗試在腳後跟落地後,以足弓迅速滾動式轉移重心至腳前掌,也可採用中足或足前掌落地姿勢。

不管足部哪個部位先落地,都要做到小步輕輕落地(軟着陸),避免硬着陸帶來的地面衝擊力。

運動專家送給跑步者的7個建議

選好了落足位置,調整跑步時的習慣也很重要。

No.1

邁腿不能心血來潮

有些人跑步後膝蓋疼痛,其實是平時鍛鍊太少、髕前壓力過大造成的。建議跑步愛好者不要心血來潮地邁腿,要有計劃,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No.2

給關節和肌肉一個“開跑”信號

身體未充分動員,肌肉粘滯性較大,關節不夠滑利,容易導致關節、肌肉或韌帶損傷。

可以先慢走、慢跑一會兒,或是進行開合跳、原地高抬腿等方式激活肌肉、充分活動開關節,讓心肺功能提升以適應運動時的供能需要,減少損傷發生。

No.3

選條好跑道

地面和跑步者的受力是相互的,能跑塑膠跑道最好,條件實在不夠的話就選柏油路。

水泥路太硬,對膝蓋壓迫大,不建議在上面跑步。如果跑者體重大,最好還是選塑膠跑道。

No.4

買雙合適的跑鞋

整體上,材質應輕便柔韌,鞋體鬆緊合適,鞋底軟硬適度、不能太薄、太軟或太硬。

最好根據自己的足形(正常足/扁平足/高足弓)選擇相應的跑鞋,還可根據訓練或比賽,場地等再進行相應選擇。

No.5

做好運動後拉伸

運動後別立即停下休息,要做拉伸練習,如壓腿等,讓肌肉充分舒展、放鬆,消除疲勞。

若跑步時間較長,在跑步前、中、後,適度補充運動飲料,促進體能恢復。

No.6

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


比如,端坐在椅子上,抬起右腿慢慢伸直,腳趾慢慢朝上擠壓右大腿肌肉,保持此姿勢15秒,然後重複另一條腿。

每天每邊做3組,可增強膝關節穩定性,避免膝蓋疼痛,但已出現疼痛者不宜做。

No.7

給身體一個放鬆的機會

別讓運動量超過身體負擔能力,建議老年人用快步走代替跑步。

可以泡個熱水澡或對運動部位進行按摩,還可採用熱敷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減輕腳踝疼痛。


來源:生命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