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會寫詩的皇帝不少,但能憑藉一首詩“走紅”的卻鳳毛麟角。

比如乾隆皇帝,他一生寫了上萬首詩,可惜沒有一首出名的;反觀漢武帝,人家就寫了一首《秋風辭》,卻贏得了後人的一致好評。

當然,漢武帝的傳奇之處,並不在於他的文才如何,而在於他複雜矛盾的人生與功過紛紜的業績。

有人誇他“雄才大略,武功鼎盛”,有人罵他“窮奢極欲,巡遊無度”;有時候,他溫柔多情,有時候,他冷血寡恩。

截然相反的評價,截然相反的性格,鑄就出漢武帝劉徹不同尋常的傳奇人生。

少年能忍

劉徹本是漢景帝劉啓的第九子,母親王娡也並非景帝的元配皇后。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說,他本來是沒有機會成爲皇帝的。

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奇妙,很多時候,你拼盡全力去爭,反而一無所獲;你無心插柳,反而翠柳成蔭。

當時,漢景帝已經立了寵妃慄姬的兒子爲太子。

有一次,漢景帝的長姐館陶公主私下去見慄姬,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未來的新君。

要知道,館陶公主在當時可謂權勢熏天,如今她主動拋來橄欖枝,這正是鞏固太子地位的良機,但凡有點心眼的人都不會拒絕這“兩全其美”的提議。

無奈慄姬偏偏就拒絕了館陶公主的“美意”,而原因只是因爲公主曾多次介紹美人入宮侍奉景帝。

館陶公主何等樣人,她不會一棵樹上吊死,於是,她把目光轉移到了王夫人的兒子劉徹身上。

有一天,館陶公主帶着女兒陳阿嬌去了王夫人的宮裏,當她見到年僅七歲的劉徹時,便笑着問道:“想要一個媳婦嗎?”劉徹聽後,懵懂地點點頭。

接着,館陶公主又指着自己的女兒問:“那娶阿嬌好不好?”

此時的劉徹突然福至心靈,當即斬釘截鐵地說道:“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

或許劉徹未曾想到,就是這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此後,館陶公主每見景帝,必稱劉徹之賢。

沒過多久,景帝乾脆廢掉慄太子,改立年僅七歲的劉徹爲太子了。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逝世,劉徹即皇帝位,是爲漢武帝。

這時的劉徹年才16,雖然尚未成年,但雄心卻不小。

在漢初的“文景之治”時期,國家主要以“道家無爲”的思想來治國。

那個時候,秦末戰亂剛平息,天下也正需要用這種手段休養生息。

可到了武帝初年,國家元氣基本已經恢復過來,再延續清靜無爲的治國方針似乎就有些保守了。

再加上劉徹素來抱負遠大、年輕氣盛,所以他決定改變施政方針,準備用儒家之道治理天下。

在繼位後,劉徹親手提拔了一批儒生作爲朝廷要員,希望藉助這些人打造出一個與“文景之治”不一樣的盛世來。

只可惜,他想的太簡單了。

本以爲自己當了皇帝就可以大權在握,誰曾想朝廷的大權卻掌握在自己的祖母竇太后手中。

最糟糕的是,竇太后與自己的執政理念截然不同。

竇太后繼承了“文景之治”的理念,主張“黃老治國”,如今自己的孫子卻要用儒生治國,這還得了?

於是,老太太絲毫沒給小皇帝留面子,劉徹剛提拔上來的儒生連位子還沒捂熱,就被竇太后統統打入大獄了。

這下子劉徹傻眼了,不過他也弄明白了一件事:薑還是老的辣,與其和祖母來個“一哭二鬧三上吊”,倒不如韜光養晦,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

在這之後,他用一年時間,耗巨資建成了上林苑,但他建造上林苑,並非是爲了享樂,而是在裏面勤讀兵書、習練騎射。

另外,他還四處網羅天下英才,例如東方朔、司馬相如、朱買臣等人都是深得他信任的心腹之臣。

《心術》有言:“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

人在年輕時,往往急於證明自己,而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時常會遭受打擊。

一受打擊,就衝動任性的人,往往不會有什麼大成就;而越受打擊,越能不動聲色的人,纔是最可怕的。

年輕人,當多一分隱忍,少一分急躁,用自己的冷靜淬鍊自己。

劉徹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選擇隱忍不發。

中年敢拼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病逝,劉徹終於正式成爲大漢王朝的最高領導。

此時的大漢經過文景二帝的休養生息,百姓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朝廷財政也有了富餘。

史書曾這樣描述武帝初年的國家狀況:

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既然決心搞事情了,就要搞一次大的,搞一次祖宗們都不敢搞的,那就是——打匈奴。

匈奴可以說是漢朝北邊的大敵,最可惡的是,它還經常欺負漢朝。

隔三差五就南下打秋風,動輒殺人放火,嚴重危害了漢朝北部邊境的安寧。

有這樣一位惡鄰在側,漢武帝當然寢食難安了。

嘿,當年我家窮,打不起仗,所以用和親示好,如今我要啥有啥,看我不揍你?

於是,漢武帝決定好好教訓一下這個惡鄰,讓他們知道知道什麼叫做“漢家威儀”。

可皇帝雖然這樣想,大臣卻不一定贊同。

有一次,匈奴派人前來迎娶公主,博士狄山站出來表示贊成,並說興兵動武會讓人民不安,不如送去一位公主比較划算。

劉徹對於狄山的膽小怕事很不滿,於是冷冷問道:“如果我派你去治理一郡,你能讓匈奴不來犯嗎?”

狄山說:“不能。”

劉徹又問:“那一縣呢?”

狄山仍說:“不能。”

劉徹再問:“那一座關隘呢?”

狄山瞧出皇上面色不善,於是顫巍巍地回答:“能……吧。”

就這樣,狄山在迫不得已下,光榮地接受了治理邊塞關隘的任務。

沒想到剛過了一個多月,狄山便在匈奴南侵的戰鬥中光榮犧牲了。

這一次,羣臣都害怕了,再也不敢對漢武帝用兵匈奴的事存有異議。

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南侵。

面對曾經漢高祖劉邦都沒能戰勝的對手,漢武帝表現得異常平靜。

只見他大手一揮,只說了簡單的一個字——打!

至此,開啓了大漢與匈奴之間數十年的軍事博弈。

在這期間,漢武帝力排衆議,以“敢打敢拼不後退”爲宗旨,力圖徹底解決匈奴之患。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兵北上,並下令全軍冒險深入、直搗王庭,一舉擊潰了匈奴主力,打得“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締造了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的繁榮局面。

就連匈奴單于也未曾想到,漢武帝竟這麼拼,大有“不計一切代價消滅敵人”的決心。

匈奴人被漢武帝徹底震懾住了,他們喫足了苦頭,在狼狽逃離中,無奈作歌道: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至此,大漢聲威遍及異域,漢武帝也成了與秦始皇比肩的一代雄主。

歐陽修曾言:“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爲。”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嶺,人到中年,少了年輕時的活力與激情,但我們卻不能讓貪圖安穩的念想,泯滅了自己拼搏的勇氣。

人到中年,要學會把握機會,提升認知,勇敢破局。

要知道,沒有人能夠生而無畏,他們只是選擇了拼搏,也只有拼搏過,人生纔有無限可能。

晚年常省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都要經歷的,哪怕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例外。

正如漢武帝在《秋風辭》中所發的感慨:“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長生不老,似乎成爲了劉徹晚年最大的追求。

他信奉方士神巫,也曾與秦始皇一樣到處巡遊,尋仙問藥。

當時有一些女巫往來於宮中,教宮中美人們躲避災難的巫蠱之法。

美人們爲了爭寵,便藉此互相攻訐,輪番告發對方詛咒皇帝、大逆不道。

這使得晚年的劉徹變得疑神疑鬼。

後來,他心中的這份惶恐被心懷不軌之人加以利用,終釀成了“巫蠱之禍”。

有一天,劉徹正在休息,突然夢見木頭人手持棍棒要襲擊他,於是霍然驚醒,從此便感到身體不適,精神恍惚。

恰巧當時有個叫江充的大臣,與太子劉據有嫌隙,他害怕太子日後會找他算賬,於是便想在漢武帝面前誣陷太子。

他對漢武帝說,陛下的病是由巫蠱作祟造成的。

漢武帝一聽大喫一驚,趕緊讓江充去調查清楚。

於是,江充便率領手下到宮中各處掘地尋找木頭人,最後就在太子劉據的住所中找到了這個木頭人。

太子雖然知道這是江充的栽贓陷害,但苦於有口難辯,自己又不甘心束手就擒,便在一怒之下發動衛兵誅殺了江充。

漢武帝得知後,怒道:“太子必懼,又忿充等,故有此變。”

在漢武帝看來,這分明是太子心中有鬼啊,否則又何至於起兵造亂?

當時的漢武帝受人矇蔽,又在急怒攻心之下,二話不說就派兵平亂,最後逼得皇后自縊,太子自盡,一門盡遭殺戮,只遺漏下襁褓中的一個小皇孫。

一個無中生有的夢,一個挑撥是非的人,就把一代雄主玩得團團轉!

不得不說,這是漢武帝一生的痛。

就在他離世的前兩年,回顧一生,突然心生愧意,寫下一道開歷代皇帝“罪己”先河的《輪臺詔》。

在這道“罪己詔”中,漢武帝誠摯地反省了自己一生的錯誤,並讓後人以之爲戒。

王陽明曾言:“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人到晚年,更需要正確審視自己的一生,懂得反省過往的種種不足,才能心無所愧的安度餘生。

晚年歲月,近山黃昏;往事繁華,過往雲煙。

有道是,反聽則聰,內視則明;一念改過,便得本心。

也許,正是這“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一份檢討書,才讓漢武帝的靈魂有了一個安詳的歸宿。

近代學者翦伯贊曾評價漢武帝說:“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

漢武帝用盡一生,給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也讓我們後世之人有了一個引以爲傲的標籤——漢人!

威名弘貫宇內,偉業鼎立千秋。

漢武帝的一生複雜而矛盾,他懂隱忍,敢拼搏,也能自省;他翻臉無情,殺伐果斷,也癡迷長生。

亦佛亦魔,有善有惡,也許,這纔是最真實的漢武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