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這種動物,很多人都認爲是外來物種,實際上在我國古代曾經大量存在着這種動物。但是在明清時代的古籍中卻很少提及,因爲這個時候的古人基本上已經不知道犀牛爲何物了。不過,在先秦以前,犀牛卻是當時人們最熟悉的猛獸之一。在我國的黃河以南地區,曾經廣泛生存着這種龐然大物,可是在經歷了春秋戰國連續數百年的戰火之後,犀牛已經被吳、楚兩國捕殺殆盡了。

吳、楚兩國爲什麼要大量捕殺犀牛呢?這是因爲古代犀牛活動的範圍剛好處於吳、楚兩國境內,而犀牛皮又是當時最好的皮甲材料。因爲犀牛皮的皮質堅韌刀劍難傷,成爲各國競相購買的重要軍事物資。正是因爲各國的大量捕殺,導致了犀牛的滅絕。從漢代開始,犀牛皮和犀牛角基本上就只能依賴進口了。到了唐宋時期,犀牛在我國境內徹底滅絕,這也是爲什麼明清兩朝的人不識犀牛的原因。

現代的人們除了在動物園能看到犀牛之外,還能不能再一睹中國古代犀牛的風采呢?如果想要一睹中國古代犀牛的風采,當然還是有機會的。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就收藏着一件堪稱稀世珍寶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這件文物可以堪稱是史上最牛文物了,爲什麼要說它最牛呢?因爲這件文物本身的造型就是一頭精妙絕倫的犀牛。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的發現,和歷史上許多大名鼎鼎的文物一樣,都是農民從地裏刨出來的。在1963年的2月4日,當是只有27歲的著名文物專家吳梓林正在陝西考古研究所掛職學習。這天的下午,研究所所長把吳梓林叫到了辦公室,給了他200塊錢和一封介紹信,讓他到興平市的豆馬村跑一趟,聽說那邊有個老農挖出了一件罕見的文物。

吳梓林接到任務後,馬不停蹄的就來到了豆馬村,在大隊書記的帶領下找到了發現文物的老農,並且瞭解到了文物的發現過程。文物的發現者叫趙振秀,是村裏的一位老農,他在地裏挖土墊牛圈的時候,挖出了一個陶罐,裏面有不少的青銅器。因爲當時的人都很淳樸,趙振秀也沒有多想就趕緊報告給了大隊書記。陶罐裏的東西,趙振秀一個也沒敢動,一直放在陶罐裏。

吳梓林聽完老農的講述之後,接着就打開了陶罐。經過簡單的清理之後,陶罐中除了一個造型精美的青銅犀牛之外,還有十幾件珍貴銅器和一些陶器、石器。特別是這個青銅犀牛,一看就是了不得的國寶。因爲這些文物太過於珍貴,吳梓林就對趙振秀宣傳了文物保護的政策:地下出土的文物都是國有的,任何人發現文物都應該主動上交,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文物,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

趙振秀雖然是一位普通的老農,但是也明白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道理,於是就同意把這些文物上交。那個時候對於上交文物的獎勵還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吳梓林也不知道要給老農多少獎勵才合適。最後還是大隊書記拍板說,要麼就給50塊錢吧。當時吳梓林出差的時候一共就帶了200塊錢,路費加上食宿費除開之後,全身上下也就只能拿出這50塊錢了。最後,吳梓林掏出50塊錢給老農,把陶罐裏的文物帶回了研究所,算是完成了所長交代的任務。

在那個年代來說,50塊錢說多不多,說少也不算少,特別是對於農村來說,50塊錢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只不過,數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吳梓林再一次回憶起這件事時,仍是感到非常的慚愧,覺得給50塊錢實在是太少了。

吳梓林把青銅犀牛帶回研究所之後,因爲這件文物實在是太過於珍貴,一個月後就被緊急送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當時博物館還特意召開了一個鑑定會,郭沫若、史樹青等人都參加了,但是最後也沒能鑑定出這件文物的真正來歷,只能大致估算出應該是西漢之前的一種青銅酒器,最後命名爲“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這件文物確實非常神祕,從發現至今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是直到現在,專家們只能斷定這件文物的時間大致是公元前475-公元25年,連具體的鑄造年代都無法斷定。對此,專家們只能說,這件文物的來歷實在太過於神祕了。而且自從漢朝之後,青銅錯金銀工藝就已經逐漸消失了,想要徹底弄清楚這件文物的來歷就更加困難了。

雖然說專家們花了那麼多時間,都沒有搞清楚這件青銅犀牛的來歷。但是,對於普通參觀者來說,這件青銅犀牛不愧是史上最牛文物,完美地呈現了犀牛健壯、威猛的神韻,簡直是栩栩如生。這尊青銅犀牛,可以說是青銅鑲嵌工藝的傑作,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