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肥魚香鴨,小橋流水人家。”驅車向雲貴高原東南麓邊緣的大山深處挺進,穿過崇山峻嶺,眼前突然出現一片平坦開闊地,一幅優美的田園風景畫徐徐打開,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80多棟古色古香的樓房錯落有致地排列在青山腳下,潺潺溪流蜿蜒流過片片泛着金黃色的稻田,成羣的鴨子在魚塘裏嘎嘎歡叫,悠哉遊哉……

俯瞰毛南族發祥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中南村南昌屯。高東風 攝

這是毛南族的發祥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中南村南昌屯。

坐在古榕樹下的石桌旁,熟識毛南族歷史的74歲老人譚俊康告訴我們:“距今近500年前,毛南族祖先譚三孝從湖南幾經遷徙來到南昌屯安居落戶,並與當地人聯姻,生兒育女,繁衍生息,乃成毛南族。‘毛南族’以前叫‘毛難族’,意思爲‘受苦受難’的民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爲‘毛南族’,並批准成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沿襲毛南族古建築風格改造的民居。

南昌屯有91戶352人,以毛南族爲主。五年前,村裏大部分房屋是破舊簡陋的泥瓦房,道路坑窪不平,小河雜草叢生。2016年以來,當地政府整合各項資金1000多萬元,將南昌屯納入“整鄉推進”風貌改造項目,沿襲毛南族古建築風格,對全屯民房進行改造和立面裝修;實施小河流整治及美化、亮化工程,清理河道,剷除雜草,安裝太陽能路燈。同時,對屯內道路、廣場等進行改造,平坦的石板路鋪到每戶村民的門口。屯裏還建成了黨羣服務中心、文化展覽館、籃球場、戲臺、4A級公共廁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看到家鄉巨大變化,村民譚建新喜不自禁,寫了一副對聯,貼在新建成的樓房大門上:“好主義好路線好政策般般都好,新中國新時代新面貌處處皆新。”

譚建新與兒子譚志展示雕刻好的儺面具。

年近古稀的譚建新是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毛南族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是目前爲數不多能雕刻全套毛南儺面的匠人之一,許多博物館、民間愛好者慕名而來購買他的作品。“不久前,剛有人上門花了兩萬多元買走一套毛南儺面具。我從2015年開始賣毛南儺面具,整套儺面具賣了7套,單個儺面具也賣了不少。”譚建新說:“真沒想到,我們毛南族古老的民族藝術,會煥發新機走向市場,成爲時尚商品。”

比起賺錢謀生,譚建新更注重培養傳人,除了自己的兒子譚志,他還收了3個徒弟,平時應邀走進各種培訓課堂,把毛南族古老藝術傳授給更多的人。“獨特儺雕承祖業,弘揚文化入人心。”譚建新指着離家不遠的工作室門口的對聯說:“希望毛南儺面文化一直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南昌屯的變化,還有很多。

南昌屯的花海。

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全體村民民主推舉成立了黨羣聯席理事會,並在黨員和羣衆骨幹的帶動下,創新鄉村治理模式,積極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種養等致富產業。

村民譚俊陽夫妻原來在外打工,看到惠農政策越來越好,幾年前返回家鄉養殖菜牛。“我去年賣了3頭菜牛,收入3萬多元,現在還養有30頭。”譚俊陽是南昌屯的養殖大戶,他帶動了8戶村民一起養殖菜牛。

南昌屯村民開上小汽車。

南昌屯村民勤勞肯幹,除了種植水稻外,有的種桑養蠶,有的種植柑橘,有的養魚。2019年,全屯人均年收入超萬元。目前,全屯有20多戶買了小汽車、摩托車、冰箱、洗衣機、空調等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家家都有穩定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今年5月10日,村民譚仁秀和下南鄉其他9位毛南族脫貧羣衆一起向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了毛南族整族脫貧喜訊。他滿臉笑容地說:“目前,我們南昌屯正在規劃發展康養旅遊業,我們齊心加油幹,今後的日子一定像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說的那樣,越過越紅火!”

來源:河池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