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瞭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武帝在抗擊匈奴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然漢朝大家更耳熟能詳的是衛青和霍去病二位將軍,衛青的功勞自然是不用多提,然而霍去病在抗擊匈奴時立下的功勞就不爲人所知了。作爲當時史學家的司馬遷,對於霍去病的評價卻截然相反,他在相關的史料上表面看上去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實際上在背地裏卻運用了“春秋筆法”,加上字裏行間透露出的辛辣諷刺,都充分的表現了他對於這位大將軍的不屑和否定。

爲了記載霍去病和衛青兩人所立下的戰功,衛霍二人共享了一部列傳。雖然其中有一些正面的描述霍去病和匈奴廝殺的片段,但是他的戰功卻絲毫沒有提及,只是通過一些漢武帝的行爲去側面烘托。如果大家沒有認真看的話,很少有人可以真正理解這位史學家的真實意圖。那麼司馬遷真實的心裏想法究竟是什麼呢?首先第一個作用是宣揚漢武帝對霍大將軍的恩寵,同時也表明了皇帝對於霍去病是有着自己的私心的。因爲霍大將軍本來就沒有那麼大的功勞,只是被漢武帝捧上去的而已。

在《史記》中記錄到霍去病最大的功勞時,那篇文字真的需要字斟句酌的去看,霍將軍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收復了河西走廊,匈奴君主率領着自己的子民前來歸附。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原來投降的人只有幾萬人而已,但是硬生生被說成了10萬。就連皇帝在後來嘉獎霍將軍的時候,也對這個數字沒有產生任何的懷疑,關於霍大將軍收復河西走廊,司馬遷很明顯將自己的態度偏向了匈奴,原本應該歌頌自己國家的將軍纔對,可是他卻反而爲匈奴和他的子民們譜寫了一首悲歌。

司馬遷在書寫另外一部列傳時,同樣使用了這種寫法,他在書寫的時候,先是在全文寫了三個人的名字,然後在文章的最後加上了霍去病的名字,一下子看上去以爲是在褒揚這位大將軍,但實際上卻是在暗地中諷刺他,他只是依靠着後宮的裙帶關係才得以升遷。司馬遷對於他的功績是持否定態度的,最多隻是稍微敘述一下他所做的事情而已,可是明明霍將軍所立下的戰功有那麼大,爲什麼司馬遷卻仍舊一點都不看好他呢?在小編看來,這兩個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他並不看好當時匈奴和漢朝之間所進行的這場戰爭,他不覺得這樣發動戰爭是出於正義,認爲這樣的做法只能是兩敗俱傷。司馬遷爲了表述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態度,居然爲匈奴書寫了一部列傳,這樣的做法本身就讓人感到有些琢磨不透,更奇怪的是他覺得匈奴和漢朝是一脈相承的,他覺得應該將匈奴人當做自己的臣子,而不是採取趕盡殺絕的態度。

第二點,司馬遷並不贊同皇帝的用人理念,作爲一位史官,他對於皇帝的用人準則是非常清楚的,只要是皇帝個人喜歡的都能夠得到縱容和溺愛。但是如果皇帝並不喜歡此人,哪怕他的能力再強,立下的功勳再大同樣也是不得重用的。這樣的用人方法絕對不是一個賢明的君主能做得出來的。

在司馬遷的眼中,不管是霍去病也好,魏青也罷,雖然說他們立下的戰功的確很大,但是如果不是魏子夫在後宮中產生的效果,想必這兩個人所能達到的成就也不會像這樣高甚至他也在告訴世人。這兩人的功勞實際上並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大,只不過是漢武帝有意提攜他們罷了。世人都非常相信司馬遷所載史實的真實性,很少有人懷疑他在書寫歷史內容時會帶有自己個人的私念。所以說我們在看待史書的時候也應該帶上理智的眼光去評判和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