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虽然环境没有城乡干净,但是对于喜欢跑跳,探索世界的孩子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宝藏。临近农忙,大家都没有时间看孩子,一位爷爷就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去瓜田中捡西瓜了。

看着孩子认认真真的学习爷爷摘西瓜的动作,一个西瓜一个西瓜的往自己的小车里放,学着爷爷的动作,耳朵贴在西瓜上,手轻轻敲了敲西瓜,一脸懵懂地模仿着自己完全不理解的动作,模仿的有模有样,让网友大呼反差萌。

当车子装满之后,孩子就这么开车跟在爷爷身后,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秀得一手好车技,将车子开得四平八稳的,后面的西瓜一点都没有晃。

不少网友看到之后纷纷发言,说:劳动真光荣啊!孩子车技这么好,开这个车亏了,还有人说如果自己在这个年纪,能干这种活,何苦现在在工地搬砖。

不管网友们如何,反正这爷孙两人是干得很开心,孩子也不会闹着喊累,反而是为自己可能干活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接触一些劳动,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让孩子老老实实听话,何乐而不为呢?

一、让孩子从小接触劳动有什么好处?

小周的孩子才7岁,就已经长得非常壮实了,比同龄人整整高了一个头,力气也比一般孩子要大,平时在家里都是他帮着抗水,作为家里唯二的男丁,父亲不在的时候,他都会帮着母亲做一些出力气的活。

小周平时在家里,基本不需要开口要求孩子什么,孩子就会主动地将自己能做的,全部收拾好,甚至还帮助小周。在孩子的意识中,帮助妈妈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好。

通过让孩子接触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和灵活的思维,遇到困难先通过各种办法尝试解决,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打倒,在劳动中遇到的挫折,更是提高了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当孩子有了这种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拥有优秀能力的起点。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1、榜样作用

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恰恰表明了一点,孩子的成长受到家长的影响,从孩子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家长的素养和教育。

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接受的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成长。如果家长在家里主动做好家务,爸爸做好榜样形象,不推脱家务活,让孩子感觉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自然就愿意去做。

对于那些躺在家里,油瓶到了都不起身扶一下,从来不刷碗的孩子,他们看不见父母的辛苦,眼里只有自己的享受,哪怕父母强撑着疲惫的身体,做好一顿饭,他们也会抱怨今天的饭菜不好吃。

2、夸奖行动

小孩子在家里非常有表现欲,他们喜欢模仿家人的动作行为,自己站都站不稳就想拿抹布擦桌子,走路还磕磕碰碰却想哪扫把扫地,家长们总是连忙制止孩子的行为,害怕孩子受伤。

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家长心中都是小孩子,总是因为孩子小,就不让他做任何事情,反而养成了在家好吃懒惰的习惯。当孩子模仿家长开始进行这些劳动时,家长及时在旁边给予夸奖和鼓励,满足孩子想要受到表扬的心理。比如当孩子扫完地,妈妈可以说:“这是谁扫的地?我一定要好好夸奖他,扫得真干净。”

家长的肯定和夸奖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做家务。

3、制定劳动准则

在学校里有校规,在家里也要有家规,父母制定出一篇行为劳动准则,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起到约束力,父母要自觉遵守,为孩子做好榜样。

家规制定的条例必须要写清楚,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等,家长还可以每周组织互相检查,互相监督。家规对全员的约束力,让孩子对于家庭责任认识更加透彻。

聪明的父母十分享受和孩子的小聪明博弈,家规随着孩子成长的速度不同,不断提高强度,让孩子在劳动中担起家庭责任,在困难中成长,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打破规则。

从小不让孩子接触一些劳动,孩子就体会不到父母的不容易,自然也就学不会感恩。任何的口头教育都没有亲身体会来的深刻,只有孩子体会到家务活的辛苦,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您对于孩子接触劳动如何看待?欢迎分享您的看法。#西瓜#家长#家规收藏

不管网友们如何,反正这爷孙两人是干得很开心,孩子也不会闹着喊累,反而是为自己可能干活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接触一些劳动,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让孩子老老实实听话,何乐而不为呢?

一、让孩子从小接触劳动有什么好处?

小周的孩子才7岁,就已经长得非常壮实了,比同龄人整整高了一个头,力气也比一般孩子要大,平时在家里都是他帮着抗水,作为家里唯二的男丁,父亲不在的时候,他都会帮着母亲做一些出力气的活。

小周平时在家里,基本不需要开口要求孩子什么,孩子就会主动地将自己能做的,全部收拾好,甚至还帮助小周。在孩子的意识中,帮助妈妈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完全可以处理好。

通过让孩子接触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和灵活的思维,遇到困难先通过各种办法尝试解决,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打倒,在劳动中遇到的挫折,更是提高了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当孩子有了这种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具备的拥有优秀能力的起点。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1、榜样作用

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恰恰表明了一点,孩子的成长受到家长的影响,从孩子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家长的素养和教育。

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接受的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成长。如果家长在家里主动做好家务,爸爸做好榜样形象,不推脱家务活,让孩子感觉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自然就愿意去做。

对于那些躺在家里,油瓶到了都不起身扶一下,从来不刷碗的孩子,他们看不见父母的辛苦,眼里只有自己的享受,哪怕父母强撑着疲惫的身体,做好一顿饭,他们也会抱怨今天的饭菜不好吃。

2、夸奖行动

小孩子在家里非常有表现欲,他们喜欢模仿家人的动作行为,自己站都站不稳就想拿抹布擦桌子,走路还磕磕碰碰却想哪扫把扫地,家长们总是连忙制止孩子的行为,害怕孩子受伤。

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家长心中都是小孩子,总是因为孩子小,就不让他做任何事情,反而养成了在家好吃懒惰的习惯。当孩子模仿家长开始进行这些劳动时,家长及时在旁边给予夸奖和鼓励,满足孩子想要受到表扬的心理。比如当孩子扫完地,妈妈可以说:“这是谁扫的地?我一定要好好夸奖他,扫得真干净。”

家长的肯定和夸奖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做家务。

3、制定劳动准则

在学校里有校规,在家里也要有家规,父母制定出一篇行为劳动准则,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起到约束力,父母要自觉遵守,为孩子做好榜样。

家规制定的条例必须要写清楚,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等,家长还可以每周组织互相检查,互相监督。家规对全员的约束力,让孩子对于家庭责任认识更加透彻。

聪明的父母十分享受和孩子的小聪明博弈,家规随着孩子成长的速度不同,不断提高强度,让孩子在劳动中担起家庭责任,在困难中成长,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打破规则。

从小不让孩子接触一些劳动,孩子就体会不到父母的不容易,自然也就学不会感恩。任何的口头教育都没有亲身体会来的深刻,只有孩子体会到家务活的辛苦,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幸福。您对于孩子接触劳动如何看待?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