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 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牀特徵包括動作遲緩、震顫、肌強直等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 (NMS)。長期以來,運動症狀一直是帕金森病的研究重點,但隨着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長期觀察研究發現,伴發有疼痛的非運動症狀也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帕金森的“痛”有點複雜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劉偉欽主任在帕金森病診療方面有着豐富的臨牀經驗。從他接觸過的帕金森病患者來看,明確表達過患側肢體有疼痛感的並不在少數,特別是有肢體僵硬症狀的患者疼痛比較明顯。

國家級神經病學專業性學術刊物《臨牀神經病學雜誌》發表的題爲《帕金森病疼痛的臨牀特點及影響因素》(作者:林曉光,劉衛國,林興建)文章:對100例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疼痛狀況調查,並分析其影響因素。結果顯示,100例帕金森病患者中64例伴有疼痛,疼痛發生率高,臨牀表現多樣化,且與其他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相互關係。

劉偉欽主任表示,帕金森病患者的疼痛比較複雜,通常難以準確定位,多與其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相關。另外,疼痛也可能是抗帕金森病藥物的不良反應。現有文獻報道包括腰背痛、凍結肩、腳踝痙攣痛關節痛、口部燒灼痛、腹痛等。其中普遍提及的有5類:

1.肌肉骨骼性疼痛:主要包括肌肉痙攣性疼痛和關節痛。

2.肌張力障礙相關性疼痛:肌張力相關性疼痛表現爲肌肉強直性疼痛,同時伴有局部姿勢的異常,可發生於踝部、面部、頸部、腹部和背部,活動後緩解。

3.神經根性疼痛:神經根性疼痛表現爲放射性尖銳性疼痛,常會出現手指和足趾的麻木和刺痛,通常侷限於某一神經根所支配的區域。

4.中樞性疼痛:中樞性疼痛表現呈多樣性,包括持續性鈍痛、麻刺樣痛、燒灼樣痛或束帶緊箍感等等。程度上多爲中至重度,甚至難以忍受,且可能隨情緒波動出現疼痛的起伏。

5.靜坐不能性疼痛:表現爲無法控制的不能靜坐、反覆走動或原地踏步,常在夜間發作。

研究表明:手術治療可改善疼痛症狀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臨牀上需要並且有意願進行鎮痛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以中晚期帕金森病居多。該類患者一般用藥多年,有既成治療方案,以複方左旋多巴爲主要治療藥物,輔助使用其他藥物且用藥劑量較大,往往伴發有運動併發症及多種非運動症狀。故而治療上需與患者現有的治療方案相協調,併兼顧患者其他症狀。

劉偉欽主任表示,對於帕金森病疼痛症狀的藥物治療,主要是在患者原有用藥方案的基礎上調整用藥。如,在診斷明確的前提下,對於因抗帕金森病藥物引發的疼痛採取停藥或減少藥物劑量,或改用長效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控釋左旋多巴。

如若藥物調整治療方案效果仍然不佳,或表現爲難以定位的中樞性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國外學者 Baron 等此前對 12 例行腦深部核團立體定向手術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跟蹤研究顯示,其中有10 例患者的UPDRS(帕金森綜合評分量表)評分在術後明顯降低,疼痛及不適感明顯改善。

今年7月,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收治了一位以左側肢體震顫僵直,以及疼痛症狀爲主訴的帕金森病患者。患者胡女士(化名)今年69歲,8年前左側下肢不自主抖動伴明顯痠痛感,此後左上肢也出現抖動僵硬,就醫診斷爲帕金森病。此後,患者長期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症狀。

▲ 劉偉欽主任爲患者手術

近期,患者症狀迅速加重,服藥後兩小時即出現肢體僵硬,行走困難。同時,因左側肢體及腰部酸脹疼痛加劇,嚴重影響睡眠。患者慕名來到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後,劉偉欽主任團隊爲患者開展了嚴謹的檢查評估,在無明顯手術禁忌症,患者和家屬簽字同意後,劉偉欽主任爲患者進行了腦深部核團立體定向手術治療。

經術後恢復,胡女士左側肢體震顫基本消失,僵硬症狀和酸脹痛明顯改善,經過近兩週的住院觀察後,現已順利出院。

▲ 劉偉欽主任查看患者術後恢復情況

劉偉欽主任提醒,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一些病史較長的 “帕友” 往往默默耐受着疾病帶來的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加速疾病進展。“帕金森病的疼痛雖然有多種類型,但通過調整藥物及手術治療是有機會改善的。因此還是要及時就診,向帕金森病專科醫生尋求幫助,積極配合治療。” 劉偉欽主任如此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