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的规矩之中,作为将帅的棋子,是不能够离开九宫格的。实际上这种规矩,反应的是封建时代人们普遍的认知,那就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轻易不能离开皇宫,而要安分守己的待在皇宫里面。

这一方面是为了皇帝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其实也体现着官员群体不想让皇帝干涉到具体的政务之中的想法。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把皇帝限制在皇宫之内的行为,实际上只对比较软弱的皇帝起作用,对那些比较强势的皇帝,这种隐形的限制,是不起作用的。

毫无疑问,作为第一个开启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始皇帝嬴政,他想要出巡天下的欲望,自然是谁也阻止不了的。那么除了后世儒家君子们所宣扬的,秦始皇五次出巡都是为了求仙问道,空耗国力之外,难道就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吗?对后世有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一、 秦始皇巡游天下,是在统一六国后,对于其残余势力的一次次清缴

首先说始皇帝出巡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空耗国力的说法,肯定是片面的。实际上如果从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角度来讲,秦始皇这几次出巡都意义深远。

战国后期,秦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废除了分封制度而采取了郡县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走入了新的一页。

史书上自然是这么记载的,但是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就会知道,这短短的记录在史书上的一句话,放在现实世界中,那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实现的。

前几年大火的动画片《秦时明月》之中所讲述的故事,其实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秦始皇虽然一统了六国,俘虏了他们的君主,但六国境内的反抗势力并没有被完全清缴干净,这些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复国的希望。

但从整个国家局势来看,战略上的敌人已经被消灭了,秦始皇也不可能常年把军队派驻于某个地方,在半军半民的制度下,这些士卒们也是需要回家种地的。

可是一旦秦军强大的军队离开,那么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就又多了起来,在这些反抗者眼中,他们是复国,但是在秦始皇,或者后世人们的眼中,他们是想要让国家重新分裂。

作为一代雄主的秦始皇,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所以五次巡视天下,秦始皇选择的都是不同的方向,为的就是利用巡视的机会,带着军队像是梳子一样,把天下作乱的势力梳理一遍,彻底清除掉诸侯国的残余势力。

事实上,从后世的历史上记载来看,他这五次出巡梳理天下的目标,实际上是实现了的。二、 秦始皇巡游天下,是对秦国本身各种大一统政策的推动和督促

以上所说都是外部因素,从内部来看,随着天下一统,大秦帝国内部,也开始衍生出一种懈怠的情绪,毕竟天下都打下来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着急呢?

在这种情绪的泛滥下,其实整个新生的大秦帝国,内部的凝聚力正在逐渐瓦解,这一点从后来秦朝二世而亡就能够看出来。秦帝国强大的凝聚力,原本是建立在军功封爵的基础之上的,可是现在天下统一,没有土地和军功可以获取了,战士包括将军们,自然就懈怠了。

作为明主的秦始皇,他显然是看出了这一点的,所以有提出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长城,也就是所谓书同文,车同轨。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想的是这是为了从思想上统一全国,但是站在秦始皇的角度,兴起这样庞大的工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转移国内懈怠情绪的办法。

但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秦始皇是这么想的,下面的人不一定明白他的想法,于是秦始皇几次出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他发起的各种国家政策的监督。皇帝走到哪里,书同文,车同轨等等政策,就迅速的普及到哪里。三、 秦始皇巡游天下,客观上促使了原本分散的诸侯国文化迅速交流

当然这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讲的,实际上秦始皇五次出巡,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后世。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虽然在疆域上实现了统一,但是天南地北,广阔的地域决定了中国古代各地不同的文化。

疆域的对于秦始皇来说并不算太难,但是文化的统一,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偏偏中国古代人素来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如果不是强大的外力逼迫,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背井离乡。

秦始皇几次出巡,带动了大量的人员军队,加速了南北,东西文化的交流,促使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迅速的从疆域和军事层面,向文化层面蔓延。

如果不是秦始皇几次巡视的功劳,可能后来的汉朝也没那么容易就在秦朝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原文化。或者是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强势政府,那么可能南方的楚文化,也还没有那么快就与中原文化融合,其他地方自然也是一样的。四、 结语

汉朝以后,儒家成为天下思想的主流,而秦朝因为采取了的法家的思想治国,所以向来被儒家弟子们所排斥,秦始皇也被他们黑化为暴君。但凡是秦始皇做的事情,他们都要站在反面的立场去驳斥。

实际上作为始皇帝,不管是政治眼光,还是战略意图,秦始皇作为一个皇帝无疑是很出色的,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固然里面会有一些私人情感的因素,但绝不是一个为了一己私利,就葬送自己帝国的昏君。

仅从秦始皇五次出巡来看,不管是在秦朝的立场,还是在后世的立场,实际上都是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的,千古一帝,名不虚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