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的規矩之中,作爲將帥的棋子,是不能夠離開九宮格的。實際上這種規矩,反應的是封建時代人們普遍的認知,那就是作爲最高統治者的皇帝,輕易不能離開皇宮,而要安分守己的待在皇宮裏面。

這一方面是爲了皇帝的安全考慮,另一方面其實也體現着官員羣體不想讓皇帝干涉到具體的政務之中的想法。當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把皇帝限制在皇宮之內的行爲,實際上只對比較軟弱的皇帝起作用,對那些比較強勢的皇帝,這種隱形的限制,是不起作用的。

毫無疑問,作爲第一個開啓封建大一統王朝的始皇帝嬴政,他想要出巡天下的慾望,自然是誰也阻止不了的。那麼除了後世儒家君子們所宣揚的,秦始皇五次出巡都是爲了求仙問道,空耗國力之外,難道就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嗎?對後世有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呢? 一、 秦始皇巡遊天下,是在統一六國後,對於其殘餘勢力的一次次清繳

首先說始皇帝出巡只是爲了滿足一己私利,空耗國力的說法,肯定是片面的。實際上如果從整個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角度來講,秦始皇這幾次出巡都意義深遠。

戰國後期,秦國憑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廢除了分封制度而採取了郡縣制度,標誌着中國古代歷史走入了新的一頁。

史書上自然是這麼記載的,但是稍微瞭解一點歷史就會知道,這短短的記錄在史書上的一句話,放在現實世界中,那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實現的。

前幾年大火的動畫片《秦時明月》之中所講述的故事,其實一定程度上能體現出當時的社會環境。秦始皇雖然一統了六國,俘虜了他們的君主,但六國境內的反抗勢力並沒有被完全清繳乾淨,這些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復國的希望。

但從整個國家局勢來看,戰略上的敵人已經被消滅了,秦始皇也不可能常年把軍隊派駐於某個地方,在半軍半民的制度下,這些士卒們也是需要回家種地的。

可是一旦秦軍強大的軍隊離開,那麼地方上的反抗勢力就又多了起來,在這些反抗者眼中,他們是復國,但是在秦始皇,或者後世人們的眼中,他們是想要讓國家重新分裂。

作爲一代雄主的秦始皇,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事情。所以五次巡視天下,秦始皇選擇的都是不同的方向,爲的就是利用巡視的機會,帶着軍隊像是梳子一樣,把天下作亂的勢力梳理一遍,徹底清除掉諸侯國的殘餘勢力。

事實上,從後世的歷史上記載來看,他這五次出巡梳理天下的目標,實際上是實現了的。二、 秦始皇巡遊天下,是對秦國本身各種大一統政策的推動和督促

以上所說都是外部因素,從內部來看,隨着天下一統,大秦帝國內部,也開始衍生出一種懈怠的情緒,畢竟天下都打下來了,還有什麼事情值得着急呢?

在這種情緒的泛濫下,其實整個新生的大秦帝國,內部的凝聚力正在逐漸瓦解,這一點從後來秦朝二世而亡就能夠看出來。秦帝國強大的凝聚力,原本是建立在軍功封爵的基礎之上的,可是現在天下統一,沒有土地和軍功可以獲取了,戰士包括將軍們,自然就懈怠了。

作爲明主的秦始皇,他顯然是看出了這一點的,所以有提出統一度量衡,修建馳道,長城,也就是所謂書同文,車同軌。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想的是這是爲了從思想上統一全國,但是站在秦始皇的角度,興起這樣龐大的工程,實際上也是一種轉移國內懈怠情緒的辦法。

但是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秦始皇是這麼想的,下面的人不一定明白他的想法,於是秦始皇幾次出巡,實際上也是一種對他發起的各種國家政策的監督。皇帝走到哪裏,書同文,車同軌等等政策,就迅速的普及到哪裏。三、 秦始皇巡遊天下,客觀上促使了原本分散的諸侯國文化迅速交流

當然這都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講的,實際上秦始皇五次出巡,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後世。秦朝建立大一統帝國,雖然在疆域上實現了統一,但是天南地北,廣闊的地域決定了中國古代各地不同的文化。

疆域的對於秦始皇來說並不算太難,但是文化的統一,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偏偏中國古代人素來有安土重遷的思想,如果不是強大的外力逼迫,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背井離鄉。

秦始皇幾次出巡,帶動了大量的人員軍隊,加速了南北,東西文化的交流,促使中國古代的大一統,迅速的從疆域和軍事層面,向文化層面蔓延。

如果不是秦始皇幾次巡視的功勞,可能後來的漢朝也沒那麼容易就在秦朝的基礎之上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原文化。或者是如果沒有秦始皇的強勢政府,那麼可能南方的楚文化,也還沒有那麼快就與中原文化融合,其他地方自然也是一樣的。四、 結語

漢朝以後,儒家成爲天下思想的主流,而秦朝因爲採取了的法家的思想治國,所以向來被儒家弟子們所排斥,秦始皇也被他們黑化爲暴君。但凡是秦始皇做的事情,他們都要站在反面的立場去駁斥。

實際上作爲始皇帝,不管是政治眼光,還是戰略意圖,秦始皇作爲一個皇帝無疑是很出色的,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固然裏面會有一些私人情感的因素,但絕不是一個爲了一己私利,就葬送自己帝國的昏君。

僅從秦始皇五次出巡來看,不管是在秦朝的立場,還是在後世的立場,實際上都是積極意義大於消極意義的,千古一帝,名不虛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