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通常認爲,一個人的最“深層”的人格塑造,來源於早期的家庭教育。一個人早期所經歷的,會深刻地影響他的行爲模式和認知體系。

因此,父母的很多“陋習”,都會對子女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在國內,經常能看到極端化的“教育模式”,要不就過度溺愛孩子,要不就對孩子過於吝嗇。溺愛的後果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但過度吝嗇,其實也會對孩子心理造成相當大的不良影響。

最常見的,就是自卑和缺乏安全感。如果你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那麼你很大可能會有下面這些心理特徵。

(1)會讓人短視

對你摳門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數都不是真的因爲差了“那點錢”(往往是想要教你節儉)。然而,這種虛假的“摳門”卻真實地讓小孩子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稀缺感,進而形成一種“心理貧窮感”。

心理學家發現,對於“心理貧窮感”高的人,更偏向於短時,激進的策略:比如把到手的錢趕緊花掉,喜歡冒險,喜歡孤注一擲。

而這種行爲模式,往往會讓人生變得更加坎坷,就像國外一句名言所說:“貧窮不會給你力量,貧窮只會教你如何變窮”

(2)會讓人自卑

父母的吝嗇,會讓你自然而然的產生這麼一種邏輯:我不值得被花錢!進而會讓人產生一種“無價值感”,而這正是自卑的源頭。

同時,還會讓人產生不安全感,會讓孩子覺得:哪怕是我最親近的人,也有可能爲了金錢去拋棄我(哪怕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而這些,就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不配被愛,沒有優點,進而產生非常嚴重的自卑感。這種感覺,可能會影響一輩子。

有些人生活在吝嗇環境的人這樣分享自己的體會:哪怕我已經月入十萬,但我花錢的時候,還是會有一種內疚感和負罪感。

(3)會讓人吝嗇

父母的吝嗇,可能只是一種“假吝嗇”,是爲了教育而特地僞裝出的一種“摳門”,只對子女展現。

但是,子女卻會在這種環境下,變得真“摳門”。這樣長大的人,會對錢過於看重,認爲錢能解決一切,把掙錢作爲人生的最高追求。

同時,在行爲上,會產生兩種極端:一個就是過於吝嗇,甚至顯著的影響到生活。還有一種則恰恰相反,產生過度補償心理,有了錢後會拼命花錢。

不過,絕大多數人會變成是二者的矛盾體,一方面拼命花錢,一方面花錢之後產生巨大的負罪感。

結語:

上面這些體會,你有過麼?其實,當你真正地認識到這些行爲,是由於父母的吝嗇所造成時,你就已經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這種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