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無數的茶友。隨着時代的發展,紅茶綠茶雖然依舊佔據極大的市場,但其餘四大茶類也相繼走出發源地,不斷對外輸送,人們不再侷限於品飲單獨一種茶,黃茶、白茶、黑茶、青茶也逐漸受到市場的喜愛。

如此多的茶類,廣大茶友又該怎麼分別,看幹茶?看茶湯?看葉底?傻傻分不清。真正的茶高手不會單一地從顏色去分辨,發酵程度、製作工藝都是分辨茶品類的必要條件。

綠茶

綠茶最有特點的工藝就是“殺青”,也有人總結爲“炒”之一字。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綠茶都是炒青綠茶,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但蒸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也存在,蒸青綠茶以陽羨茶、恩施玉露爲代表,烘青綠茶如太平猴魁、黃山毛峯等,曬青綠茶則有川青和陝青等。

經過殺青的綠茶內部用於發酵的酶活性已被破壞,所以綠茶是不發酵茶。殺青後的綠茶仍保持葉片的嫩綠,而且葉片的青草味變爲清香味並帶栗子香氣,清湯綠葉,清香鮮醇。

白茶

白茶秉承“不炒不揉,自然天成”的至理,只採用萎凋(即晾曬)和烘乾兩道工序製成,獨有的萎凋工藝也被總結爲“曬”。但白茶的曬是有技巧的晾曬,不是直接日光暴曬而成,需要豐富的製作經驗才能充分把控。

在晾曬過程中,白茶微微發酵,產生淡淡的花香和純淨的甜味,還有日曬的香氣。上品白茶香氣清高持久,湯味鮮爽,主要以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爲主。

黃茶

黃茶相比綠茶多了一個“悶黃”的工藝,而且在“殺青”過程中,溫度有所降低,不會徹底殺去葉片的活性。經過發酵變黃的茶葉,會表現出黃湯黃葉的特點,茶湯呈現黃綠色,葉底呈淺黃色。

悶制輕發酵的黃茶,相比綠茶少了一縷鮮,多了一縷醇。由於鮮葉原料老嫩程度不同而分爲以下幾種:以單芽製成的黃茶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等黃芽茶;以一芽二葉制的黃茶有北港毛尖、潙山白毛尖等,稱爲黃小茶或黃湯;以一芽四五葉制的稱爲黃大茶,如皖西黃大茶等。

青茶(烏龍茶)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類茶,是介於發酵(綠茶)與全發酵(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因其外形色澤青褐,因此也稱青茶。烏龍茶擁有獨到的“搖青”工藝,製作過程中,葉片的邊緣比較脆弱,碰撞變紅,而葉片的中心始終是綠的,最後形成烏龍茶“七分綠三分紅”“綠葉紅鑲邊”。現代工藝和審美的改變,也出現了部分無紅邊的烏龍茶。

烏龍茶的發酵過程是在“搖青”過程中進行的,需要精細的把控,不能發酵過度。除了標誌性的綠葉紅邊,高品質的烏龍茶講究“韻味”,如鳳凰單叢的“山韻”,武夷巖茶的“巖韻”,鐵觀音的“觀音韻”等。

紅茶

不同於其他茶類,紅茶的揉捻是爲了使茶葉細胞和組織破損,利於發酵,而非單純地整理茶葉形狀。對於其他茶類而言,煙燻味意味着保存不當,但正宗的小種紅茶卻需要在烘乾時採用松柴明火烘乾,因此成茶有松煙香味。

經過完全發酵的茶葉,將呈現紅湯紅葉的特徵,滋味濃強鮮爽。而且全發酵的紅茶更利於保存,長期的運輸也不影響口感,因此一度成爲絲綢之路的一大商品。

黑茶

雖然黑茶種類多,但有一個共同的加工工序:渥堆。渥堆是黑茶獨有的工序,也是形成黑茶色、香、形、味的關鍵。黑茶的湯色一般較深,因渥堆時間的長短,呈黃褐色或紅褐色。

因黑茶在製成緊壓茶後仍有發酵,故稱後發酵。經過渥堆的黑茶,茶葉的苦味和澀味被大大降低,滋味濃醇甜香,而且可以長久存放,年份越足,滋味愈加醇厚。

喝茶的人千千萬,但真正懂茶愛茶的人少之又少,每一種茶都有它獨特的工藝與故事,去用心瞭解一款茶,不僅是爲了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也是在與茶對話的過程。只有真正瞭解到茶的前世今生,才能品味到其中蘊含的滋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