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於公元前273年征服整個意大利半島後,開始向外擴張。當時稱雄西地中海的是北非的迦太基,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於是"二虎"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因爲羅馬人將迦太基蔑稱爲"布匿",故後來的史學家們把他們之間的戰爭稱爲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以迦太基的失敗而結束,但此時迦太基仍然是地中海上軍事強國,他們不甘失敗,準備復仇。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湧向西班牙,攻佔了這裏的羅馬城市。公元前330年春,羅馬正式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

一、主動出擊

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象從西班牙出發,他的大軍花了半年的時間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到了這年九月,漢尼拔大軍出現在了羅馬北部的北意大利平原。羅馬在這裏的軍隊人數很少,因此被漢尼拔連續擊潰。在敲開意大利的北大門後,漢尼拔大軍勢如破竹,揮師南進,大軍開向亞德里亞海岸,企圖打擊羅馬人的後方。

公元前216年春,迦太基人佔領了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城。這座城市可以說是羅馬的重要糧倉,如果失去坎尼,羅馬就將會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因此,羅馬人決心與迦太基展開決戰。對此漢尼拔早有防備,迦太基軍隊早已在城外平原上安下營寨。這一年的8月2日,羅馬與迦太基就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進行了一場載入史冊的戰役,史稱坎尼會戰。

這次會戰,羅馬將所能調動的8萬步兵、6千騎兵全部投入戰鬥。迦太基軍也投入了4萬步兵和1.4萬騎兵。羅馬在步兵數量上佔絕對的優勢,因此他們信心十足地來到戰場,可戰爭的結果卻讓羅馬將軍們和元老院大跌眼鏡。

二、排兵佈陣

羅馬軍主將是執政官瓦羅,他將龐大步兵軍團放在隊伍中央,分左、中、右三路,重裝步兵是軍隊的絕對核心,因此被瓦羅放在陣形中心,每列重裝步兵之間都有一定距離,以便於作戰。騎兵則被放在左右兩翼,其中右翼騎兵主要由羅馬城公民組成,左翼騎兵則完全由其他意大利城市的居民組成。

面對來勢洶洶的羅馬軍團,漢尼拔在詳細研究過瓦羅的戰術後,將自己的部隊排列成弧形。迦太基左右兩翼是主力,由騎兵和重裝步兵組成。而位於中央的、面對羅馬主力的則是戰鬥力一般的步兵,這些步兵大多來自高盧和西班牙,他們與羅馬正面作戰的力量顯然是不足的,但這些士兵擅長防守,又對漢尼拔極其忠誠。漢尼拔這樣用兵的真實意圖是,利用中路突出的步兵吸引羅馬軍主力的攻擊,然後己方中軍全力防守,將羅馬的主力重裝步兵軍團死死纏住,再以兩翼的強勁騎兵和重裝步兵,迂迴到敵陣之後,形成前後央擊之勢。這種兵力分配正是迦太基人致勝的關鍵所在。此外,漢尼拔還命令500親信執行假投降任務,伺機在羅馬軍中"開闢第二戰場"。

主帥漢尼拔親自坐鎮中路軍,指揮步兵作戰。他命令自己的外甥漢諾指揮右翼騎兵,弟弟瑪哥指揮左翼的重裝步兵。另外,漢尼拔還在軍中精選了騎兵三千名,放在身旁,以備不時之需。爲了切斷敵人的退路,漢尼拔又另外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埋伏在羅馬大軍身後的樹林裏,以便在羅馬人撤退時阻斷他們的退路。

待迦太基軍擺陣完畢,羅馬軍主帥瓦羅在看到迦太基的派兵佈陣後,也臨時將自己的陣勢作了一番調整,縮小每個士兵之間的距離,增強中央方陣的力量,企圖以人數上的絕對優勢突破漢尼拔的中軍,擊斃主帥,快速取勝。可瓦羅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調整卻正中了漢尼拔的下懷,羅馬的重裝步兵因縮小了相互間隔而在戰鬥中失去了靈活性。

三、佯降之軍

上午9時,廣闊的戰場上吹響起了刺耳的軍號,雙方的步兵發出一片吶喊聲,一場巨大規模的血腥殘殺開始了!羅馬步兵一開始就排着密集的方陣,在瓦羅的指揮下向前行進,對迦太基的中路軍發起猛攻。迦太基軍見狀,立刻執行漢尼拔預先安排的計劃,中央方陣向後收縮,致使全軍陣線變成了"凹"字形陣勢。

瓦羅見敵中軍退縮,以爲迦太基人已經喪失鬥志了,遂指揮主力發動更猛烈的攻擊,準備一鼓作氣取勝,但戰場上的一切都在按照漢尼拔的劇本進行。此時漢尼拔安排的500名輕裝步兵也來到羅馬人面前,聲稱受到漢尼拔的虐待,向羅馬投降了。瓦羅心中暗喜,他命令手下收繳了這些人的武器,將這些"降兵"安置在陣形後方。此時這位全軍統帥已經徹底被漢尼拔忽悠瘸了,他以爲這場會戰的關鍵時刻已到,於是毫無保留地將全部軍隊都投入了戰鬥。但顯然他低估了漢尼拔這個個掌握戰場火候的老手。此時漢尼拔的時機才終於來到,於是他命令步兵和騎兵立刻從側面出擊,羅馬軍的中央方陣瞬間就被漢尼拔包了餃子。

四、前後夾擊

迦太基的重裝騎兵都是來自北非的老兵,他們對羅馬充滿了仇恨,因此打起仗來十分兇狠,迅速擊垮羅馬軍右翼的騎兵,並來到了羅馬軍左翼的側後,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羅馬軍哪裏經得起這樣的"夾餡餅",他們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迅速潰敗下去。漢尼拔見狀也立即向敵後伏軍發出信號,埋伏樹林中的迦太基軍隊收到信號後,迅速包抄過來,他們分出一隊人馬追擊逃散的敵方騎兵,其餘都配合步兵一齊合圍羅馬步兵。

戰鬥打到中午的時候,海面上突然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戰場頓時變得漫天沙土,面向東南的羅馬人被風沙吹得兩眼流淚,難以觀察敵方行動。而迦太基士兵卻由於背對東風,他們的弓箭和標槍憑風借力,讓羅馬人更加絕望。羅馬步兵雖衆,此時已擠成一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陷入一片絕望的混亂之中。

就在羅馬人陣勢大亂的時候,留在他們後隊的那500名強悍的迦太基"降兵"也趁勢作亂,突然從懷中抽出短劍,奮力向就近的羅馬士兵殺去。這場殘殺整整持續了12個小時。羅馬開赴戰場的八萬大軍當中,有近六萬人戰死,一萬多人被俘,執政官鮑路斯和一衆高級將領全部陣亡,全軍總指揮瓦羅則在混亂中率殘部逃跑了。而反觀迦太基這邊,漢尼拔總共只損失了六千餘人。坎尼慘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元老院採取了緊急措施:任命了新的獨裁官費邊,並宣佈把17歲以上青年全部徵人軍隊,由國家出錢,向奴隸主贖買把簽名名年輕的奴隸,組成兩個奴隸軍團。元老院和費邊命令這些軍團死守羅馬城,準備迎接迦太基對羅馬的致命打擊。

結語

坎尼戰役就此結束,羅了羅馬步兵馬軍戰死沙場的步兵多達5萬,騎兵也有4千,留守羅馬大營的近萬名士兵全數被擒。坎尼會戰可以說是戰略之父漢尼拔的最高成就。在死者之中有一大批下級軍官以及80名元老院議員。這支當時羅馬史上最龐大的野戰軍就此被漢尼拔生生吞下。

參考資料:《羅馬帝國》、《漢尼拔》、《第二次布匿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