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网上一则某酒厂“开仓放虫”事件,引发网友关注。网友们在对事件本身表示关注的同时,也对“开仓放虫”中的“虫”产生了好奇。虽然已经有报道介绍了这些小虫子是曲虫,并曾有报道称酿好酒离不开曲虫的“帮助”,它们在自然界参与授粉,可以给酒带来花香,而且曲中的幼虫还富含蛋白质……

可是想要“刨根问底”的网友却发现,很难找到“曲虫”的具体信息,这似乎又给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其实“曲虫”也被称为“曲蚊”,只是制酒行业内的叫法,一般是指发酵白酒陈曲的过程招来的昆虫,而且这些昆虫多达20多种,酱香型大曲陈放时间长曲香浓厚尤为招虫。

全国而言,由于各酒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有所不同,曲虫种群也有一定的差异。总体上来讲,主要是扁谷盗属(Cryptolestes)甲虫、咖啡豆象(Araecerus fasciculatus)、拟赤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酒厂酒曲虫(曲蚊)中扁谷盗属甲虫包括: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长角扁谷盗( Cryptolestes pusillus);土耳其扁谷盗(Cryptolestes turcicus)。它们非常容易被观察者混淆,因为三种都是红褐色的,成虫体长约2毫米,寿命一年左右,所有的成虫都会飞行,但无法爬上玻璃杯壁。这三种甲虫都是扁平的,很有光泽,并且有细长的触角。

它们的卵都是白色的,平均长0.5-0.8毫米。幼虫在谷粒中钻洞,但也会离开洞穴寻找更有利的食物。幼虫经历4个幼虫期,最后成茧。它们的成虫和幼虫都有同类相食性,会吃掉同类的卵、蛹。在25C, RH值75%,雌虫破茧后4天内便开始产卵,每只雌虫的平均繁殖力约为300枚卵左右。

这三种甲虫的区别在于,锈赤扁谷盗的触角大约是身体长度的一半。长角扁谷盗和土耳其扁谷盗的触角超过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二。锈赤扁谷盗前胸背板两侧缘向基部方向显著收缩,而另外两者的前胸背板两侧缘更接近方形。

它们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也各不相同,在32-35C和75% RH下,锈赤扁谷盗和长角扁谷盗长到甲虫需要22-24天,而土耳其扁谷盗则需要30-35天。锈赤扁谷盗甲虫更耐寒,在-20℃和10%RH条件下仍然可以存活,而长角扁谷盗在-10℃以下无法存活。

以上三种扁谷盗属甲虫成虫、幼虫的主要危害在破碎和损伤禾谷类、豆类、油籽类、粉类粮食和干果等,其中以粉烃和油籽类中发生最多,也是酒厂最常见的曲虫之一(占比约85%)。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咖啡豆象,它不但是酒曲虫中常见的甲虫之一(占比约9%),还在未保存好的米、面、药材、薯干、大蒜、稻谷、麦类和高粱等中常见,是我国的头号储粮害虫。

它们体长3-5毫米,椭圆形,成虫暗褐色或黑灰色,身上有黄色及红褐色茸毛,成虫会飞还能跳跃。每只雌虫的平均繁殖力约为100枚卵左右。温度高于50℃时死亡,0℃之下也很难生存。

另一种酒厂中常见的酒曲虫是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也是面粉、谷物、豆类、坚果、干鱼、干肉和皮革等的主要危害之一。它们体长2-4毫米,成虫不与善飞行,全身红褐色或褐色,乍看之下它与红褐色的土耳其扁谷盗非常相似,但观察它的触角不难发现,赤拟谷盗的触角要比土耳其扁谷盗的短很多。

在外型方面赤拟谷盗与上面三种扁谷盗属甲虫是如此相像,为什么要单独介绍它呢?首先是因为它们所属不同,赤拟谷盗是拟谷盗属(Tribolium)。其次是因为它的寿命更长——有时可以长达三年,繁殖力更高——每年繁殖4-5次每次产卵300枚以上。

另外赤拟谷盗还不同于以上介绍的这几种酒曲虫,以上几种只是对酒曲、谷类等造成危害,而赤拟谷盗不但拥有这一特性,它的成虫身体上还有分泌臭液的臭腺,一旦被其臭液污染污染物就会发出腥霉臭气,不堪食用。它们的存在还会促进霉菌的生长。但赤拟谷盗很难在50℃以上和-10℃以下生存。

以上就是酒厂中最常见的几种酒曲虫,当然还有如黄斑露尾甲、药材甲等酒曲虫,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所以酒曲虫含有蛋白质是必然,但含量是否高?高到多少?目前还没有昆虫学家给出具体数据。

制酒过程中是否生物的加入很重要?答案是肯定的。我国制酒历史悠久,但生物参与制酒一般指的是微生物,如《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三斛麦曲制造工艺流程(神曲类),就有培菌(罨)的过程,这指的主要是根霉菌和酵母菌。

看到这里酒曲虫是不是不再神秘了呢?目前我们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百万,其中甲虫40万种左右,它们虽然有些种类对农作物有危害,但都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当然具体这些小虫子能给制酒带来多大的帮助?还需您细品,细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