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竇太后,我們最先想到的莫過於是漢朝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孝文竇皇后),然而在整個漢朝的歷史中,竇太后卻不止一位,而是整整有三位,其中另外兩位分別是漢章帝的皇后、漢和帝的嫡母竇太后(章德竇皇后)以及漢桓帝的皇后、漢靈帝的嫡母竇太后(桓思竇皇后),在這三位太后亦或是皇后中,她們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麼?

也許有人會說,這三人不都是一國之母亦或是不都是姓竇嘛,其實這些都只是表象的外在聯繫,真實的內在聯繫比你想象的還複雜,因爲這三位竇皇后同出一脈,自從從孝文竇皇后這一代發跡後,竇氏一族徹底在漢朝站穩腳跟, 最明顯的實證就是這三位皇后所處的年代,孝文竇皇后主要活躍在公元前140年左右,章德竇皇后主要活躍在公元90年左右,桓思竇皇后主要活躍在公元170年左右,如此時間長的跨度,竇家都有人能入主中宮,可見竇氏一族的根基之深厚,那麼有趣的問題來了爲什麼竇氏一族能屢屢入主中宮,把持朝政呢?

解答這個疑問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了解能把這三位竇皇后串聯起來的竇氏名人,第一位竇皇后竇漪房自不必提,她是竇氏一族發展壯大的關鍵,竇漪房一生輔佐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位帝王,憑藉她出色的表現,竇家從一個默默無名的農家發展成漢朝頂級的名門望族。在竇漪房竇太后去世後,竇家短暫的進入蟄伏期,不過並未真正地遠離朝堂。

時間來到了兩漢交替之際,隨着社會的動盪,竇氏再次迎風起飛,這時竇氏一族出了一個名叫竇融的人,他是孝文竇太后弟弟竇廣國的七世孫,在王莽朝時曾官至任強弩將軍司馬,天下大亂後,竇融割據一方。在光武帝劉秀崛起後,竇融歸附光武帝,之後憑藉他出色的表現,竇融成爲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封安豐侯,官拜大司空。官至朝堂三公,竇融並沒有停止爲家族復興前進的步伐,在他或多或少的撮合下,竇氏一族先後有三人與劉姓皇族成婚,他們分別是竇融之子竇穆娶內黃公主,侄子竇固娶涅陽公主,孫子竇勳娶東海恭王劉強之女沘陽公主。一門三駙馬,蟄伏之後的竇家依仗竇融自身的貢獻再加上與皇家的關係,在東漢再次迎來興盛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

真正讓竇家第二次達到頂峯的是竇融的曾孫女竇氏成爲漢章帝的皇后,漢章帝去世後,竇太后臨朝攝政。竇太后有一個哥哥名叫竇憲,竇憲對匈奴的征戰創造了與霍去病封狼居胥齊名的燕然勒石。取得如此功績後,竇憲居功自傲,開始專擅威權,後來以致密謀不軌,結果被漢和帝誅殺。竇太后也因此事還政,竇氏一族又進入短暫的蟄伏期,但頂級豪門望族的地位未曾動搖。

時間來到了漢桓帝時期,竇家第三次迎來頂峯,儘管漢桓帝不是很樂意,但在司隸校尉應奉變,太尉陳蕃屢次上書勸諫下,漢桓帝最終還是立竇融的玄孫女竇妙爲後,其背後的因素主要是竇妙名門望族的身份。漢桓帝去世後,竇妙竇太后臨朝攝政,擁立漢靈帝爲帝,任命自己的父親竇武爲大將軍,可惜後來在與宦官的爭權中竇武被宦官先發制人被誅殺,竇妙竇太后失勢。

伴隨着竇妙竇太后的失勢,竇家開始慢慢的走向沒落,但此時的漢朝何嘗不是也在走向下坡路呢!

縱觀四百餘年的漢朝,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外戚、士族、宦官這三種勢力是維持、推動整個漢朝的主要動力,這其中三者互相牽制又互相制衡。但是三者又略有差別,宦官如無根之浮萍那般來得快去得也快,士族自身又不是鐵桶一塊,往往爲了個人權力互相傾軋也實屬常見,但外戚不同,他們更像是前兩者的綜合體。竇家就是這綜合體的真實展現。

不同於其他曇花一現般的外戚,竇家被稱之爲漢朝第一外戚也不爲過,竇氏外戚不僅見證了漢朝的興盛,也見證了漢朝的衰落,而其他外戚爲何沒有做到呢?想來與孝文竇太后的教導有密切的關係,孝文竇太后發跡後,對於自己兩位弟弟的教導,史書用了德才兼備來形容她的兩位弟弟,之後竇氏家族的每一代掌舵人都謹遵遺訓,保持清醒的頭腦,爲自己整個家族的發展努力。這不禁讓人想到了古人常說的守富守貴真理,其言:“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參考資料:《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