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即市場,打魚的老王每天出海回來,便能看見翠花打理着自家田裏的西紅柿,老王想喫翠花田裏的西紅柿,翠花也時不時盯着老王手裏的魚,後來老王每天用打來的一條魚換翠花的一個西紅柿,一個物物交換的市場應運而生。

傑瑞斯每週末都會去游泳館,從跳臺上俯身魚躍後一整套精煉嫺熟的自由泳,瞬間成爲館裏唯一的焦點,很多美女慕名前來求教學,多諾萬發明了一個居家游泳器,絞盡腦汁要賣給傑瑞斯,可傑瑞斯就是不買賬,多諾萬甚是苦惱。

終於有一刻,多諾萬想明白了,傑瑞斯的需求不是游泳這個動作,而是被泳池中衆人仰望的感覺。

前幾年就有一項調研顯示:42%失敗的創業公司是因爲需求與市場錯位導致的。

如此之高的失敗率,卻很少有人真正用心去整理自己提供的需求。

老家的一個飯館,開在一個巷子很深的居民區,來往的客人兼是口碑推薦,開業不到一年,天天賓朋滿座,很快老闆就不滿足於餐館的大小,第二個年頭他就將巷子裏的小館關掉,換到1公里外的迎街大門面。

雖然餐館面積翻了3倍不止,但營業額卻經常不如之前的深巷小館,老闆困惑不已,因爲換房子並不是心血來潮的決定,之前經常性會有很多人訂不到桌,就抱怨道你們就不能換個更大的地方嗎?

他也試探性地問了很多客人,如果搬到附近一個更大、更好找的地方,大家是不是更願意光臨了,幾乎所有回答都是肯定的,這位老闆錯誤地以爲自己提供的是喫到美味、實惠食物的需求解決方案,所以搬到新店後,他的菜單也基本沒變。

正是他搬離巷子的那個月,另一位租客把小館租了下來,他把之前放4張桌子的大廳,改成了2個私密的雅間,加上之前的2個雅間,一共只有4張桌子,夫妻兩人每天只服務這4張桌子。

沒多久返回巷子的顧客日漸增多,大部分還是之前的那些人,每天中午4桌晚上4桌,不多接待,桌位往往需要提前預定,順便菜也就能定下來,這樣夫妻二人就能提前把菜備好,確保穩定的上菜速度,客人喫到幾點,一般自己說了算。

一年半後,夫妻倆又在城北的巷子裏開了一家只有一張桌子的餐館,客人可以自己帶食材過來,但會收基本服務費,而且並不是誰都能預定,只有經常去他們4張桌子的餐館喫飯的老顧客纔有資格預定。

3年內夫妻兩全款買了兩套房,整個過程他們一直都在整理需求,來巷子喫飯的人其主要需求就是:安靜隱蔽,不想遇到一些雜七雜八的人,端個酒壺喝個沒完,他們將大廳改爲雅間無疑是明智之舉。

可一張桌子的餐館又解決了什麼需求,因爲經常會有常客自己帶一些自家的純天然食物,過來讓幫忙加工,費用照給,夫妻倆很快想到了做深度服務,提倡顧客自帶食材,收取加工費和固定服務費。

現在解決的用戶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安靜隱蔽了,還有健康飲食、定製服務等。

在筆者看來,這對夫妻其實一直都在整理需求,他們無意間發現了需求的盲點,開出一張桌餐館的同時又創造了需求的甜蜜點。

下面是這對夫妻創造的需求三點:

痛點:爲顧客提供安靜隱蔽的就餐環境

盲點:代加工顧客自帶的健康食材

甜蜜點:僱了大廚並借用了大廚的廚房來做飯

痛點是使用者有情緒落差的地方,有些顧客只想安安靜靜和朋友喫頓飯,敘敘舊,此時,路過一個單位的同事,陰陽怪氣的問候着,不一會兒端着酒壺過來了,吆喝着:“喝了這杯還有三杯”,次數多了讓誰都煩,難免出現情緒落差。

盲點則是需求背後的需求,顧客來餐館喫飯的最根本的需求是填飽肚子,隨着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理念的逐漸滲透,健康的填飽肚子就是需求背後的需求,用自認爲可靠渠道拿來的純天然食材做出來的飯,怎麼喫都是放心的。

甜蜜點是做增加值,給顧客超預期的體驗,之前我們自家請客,買各種健康的食材,親朋好友前來幫忙,張羅一上午,味道也是參差不齊,最後留得一通收拾,簡直勞民傷財,現在好了,顧客只需要把自己要買的食材,帶到廚房,坐等喫飯,然後拍屁股走人,甜蜜到爆。

這對夫妻可能並不瞭解需求中的三個價值點,但無疑他們做了正確的抉擇,而前者輸在了對需求的洞察上,因爲他根本沒有整理需求這個意識。

爲什麼選擇上述例子,因爲我們從中發現,需求真的都是源於生活,絕不是憑空捏造,不管是不被打擾的喫飯,還是健康的食材,甚至是不用收拾廚房,這些均是生活中不同場景下的痛點。

高手的另一個特質就是:能將不同場景的痛點整合到一個產品之中。

就像單品賣到200億的娃哈哈營養快線,營養食物是一個痛點、買早餐排隊佔用時間是痛點、有些食物不易攜帶又是一個痛點,娃哈哈將這些不同的痛點組合成了營養快線,光單品就賣到200億,比大部分公司的總收入都多得多。

所以,時刻整理自己解決的需求,以及觀察生活發現的需求,試着將一些痛點組合,那可能就會創造一個還不錯的生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