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叫孩子去刷牙,孩子却听不见,依旧在玩手中的玩具;吃饭前叫孩子去洗手,喊了八百遍,孩子还拿着绘本爱不释手地看着。

孩子并不是真听不见,他是在“选择性失聪”。

这种情况相信大多数家长都经历过,孩子明明听力没问题,却对父母的话自动过滤,父母看到孩子这种态度,就容易情绪爆炸,冲孩子发起脾气。家长会困惑,感觉自己和孩子说话和风细雨,为什么会被孩子无视掉?只能以吼的形式沟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有人在你耳边持续说你不感兴趣的事情,或者说些批评你的话,你还会有听下去的欲望吗?孩子“选择性失聪”,仅仅是因为你说的这些话他不爱听。

不难发现这种家长在孩子耳旁唠叨的内容其实很苍白,孩子甚至捕捉不到爸爸妈妈说这些话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孩子压根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那么他如何听话?如何照做呢?

学龄前的孩子,只有"听懂"了大人的指令,这个指令才能准确反馈到动作上。家长喋喋不休地指令轰炸,往往会让孩子陷入忙乱中,他听不懂,自然也就不会照做。

当孩子玩玩具、看绘本特别投入时,家长突然叫他去做别的事情,孩子很可能会表现出爱理不理,甚至不给回应。因为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打断他,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下降。

家长总是想阻止孩子的行为,干扰孩子当时做的事情,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继续装听不见,而心里默默想的是“我就不这样做。”

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留出一些缓冲时间,比如在孩子玩玩具时,可以和孩子商量,让他再玩5分钟就吃饭。或是快到吃饭时间时,跟孩子说只允许再玩十分钟就吃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