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武漢地區專科(專病)診療中心建設基地名單正式公佈,“武漢腦血管病診療中心”落戶武漢市第一醫院。中心成立一年來,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六成轉診病人來自武漢市“1+8”城市圈,學科能力輻射周邊20多個地市州縣;閉塞血管再通率超過70%,遠高於國內40%平均水平。

“所有成績的取得,均得益於鍛造出最優的腦卒中垂直救治‘一醫模式’。”武漢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國華總結爲“1+2+3+4”,即“一條暢通”的卒中綠色通道、“兩項關鍵技術”的快速提升、“三個關鍵時間節點”的持續優化和“四種協作”的無縫對接,這是“武漢腦血管病診療中心”不斷提升腦血管病救治能力的關鍵。

“一條暢通”的卒中綠色通道

作爲“武漢區域卒中專科聯盟”的牽頭醫院,中心採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式不斷優化卒中急救流程:神經專科醫生上120急救車,與武漢市急救中心建成“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信息平臺;打造院內“卒中綠色通道”,將卒中救治流程由傳統的“串聯式”模式轉變爲“並聯式”模式;“先診治、後付費”的服務模式切實落地……錘鍊出一條垂直快速的腦卒中救治生命鏈。

每一位到中心就診的急性卒中患者,都會被納入“卒中綠色通道”管理平臺,患者進入醫院就會帶上一個裝有發射器的計時手環,每到一個地方,手環都會自動“打卡”,對病人就醫軌跡進行自動跟蹤,實時記錄下每一個環節的準確時間。

哪一個環節耗時過長?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腦卒中綠色通道工作日誌”上記錄得清清楚楚。陳國華告訴記者,卒中團隊首創全通道醫護多環節的PPT交班模式,每天早上由參與卒中救治的全體醫護人員集中交班,精細查找每一位患者的每一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讓卒中綠色通道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病人、每一個環節得到精細化管控。

劉文華帶領團隊給病人做取栓手術

通過質控發現,院內有效救治時間還可以進一步縮短!中心率先在急診科設置了“卒中急救醫生”“卒中急救護士”。“將院內急救的關口進一步前移!”陳國華說,4對卒中急救醫生、卒中急救護士採取24小時值班制,根據“120急救信息”及“腦卒中綠色通道微信平臺”上提供的信息,提前爲患者掛號、建卡等,患者到達後進行“一對一”全程陪護進入綠色通道各個環節,直至讓患者打上溶栓針或是送入介入室。

“專科護士能迅速判斷病情,進行準確分診,對各環節熟悉,有效地提高了卒中救治效率,進一步節約了有效急救時間。”中心溶栓組組長單萍說。

“兩項關鍵技術”的快速提升

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是救治急性腦梗死患者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但兩者都有嚴格“時間窗”,如果能在6小時內靜脈溶栓,24小時內動脈取栓,卒中死亡率和致殘率都會大大下降。

“規範、快捷、高效的靜脈溶栓需要高度整合的流程才能開展,取栓手術更是考量卒中中心實力的硬指標。”神經內科副主任、神經血管介入組組長劉文華介紹,爲了讓卒中患者得到最及時救治,中心打造出一支“24小時/7天”全天候作戰的卒中介入救治團隊。

8月9日凌晨1點20分,48歲的呂先生起牀上廁所,發現自己半邊身體麻木無力。凌晨1點48分,家人將他送到武漢市第一醫院,到達醫院時,呂先生已經無法說話,右側肢體完全癱瘓;按卒中綠色通道流程,呂先生直接被送到CT室,凌晨2點08分,CT結果顯示:大腦中動脈完全堵死,17分鐘後,醫生給呂先生打上了溶栓針,此時離他入院僅37分鐘;凌晨3點,評估溶栓效果不好,立即直接送進介入室接受動脈取栓,90分鐘後劉文華主任從他的腦血管裏取出一個7毫米長的血栓。

劉文華主任剛回到辦公室,腦卒中綠色通道微信平臺再次發出急救信息,黃岡轉來一名已經癱瘓的急性卒中病人,已經快到醫院,半個小時後,他再次上臺,凌晨7點才結束手術。

據瞭解,目前中心轉診病人,六成都是武漢市“1+8城市圈”的病人,大多取栓難度很大。在劉文華看來,患者願意跑這麼遠的路,冒着生命危險將自己託付給你,這是用自己生命對本中心的信任投票。

“每個月卒中中心的數據都會上報到國家平臺進行排名。”中心負責數據統計與上報的郭章寶醫生說,去年在全國高級卒中中心綜合400強排名中,中心最好排名第五名,最好的取栓手術排名是去年12月創造的,取栓手術中排名第一。由於中心卒中綜合救治能力的提升,2019年國家腦防委授予本中心爲全國16家“中國卒中中心培訓基地”之一,湖北省唯此一家。

“三個關鍵時間節點”持續優化

腦卒中的救治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流程不斷優化換來的是有效救治時間的進一步縮短。“DNT”(病人從入院到開始靜脈溶栓藥物的時間)、“DPT”(病人從入院到血管穿刺成功的時間)以及“DRT”(病人從入院到血管開通的時間),這三個關鍵時間節點需要持續不斷優化。中心成立僅一年,再次將“DNT”的平均時間從48.5分鐘降到了41.4分鐘,今年7月份“DNT”平均時間僅爲33分鐘;“DPT”平均時間控制在60分鐘以內,最快的一例只用了45分鐘;“DRT”平均時間控制在120分鐘以內;介入手術量也從2018年的630臺,增長到去年的973臺。

“四種協作”的無縫銜接

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協作、急診科與神經內外科協作、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協作、醫護技之間的協作,這“四種協作”無縫銜接,暢通了卒中的救治流程,大大降低了時間延誤,讓卒中病人獲得了最大的受益。

溶栓組組長單萍給重症病人氣管插管

臨牀統計數據顯示,在發病後“時間窗”內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遺憾的是國內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在規定的時間窗內接受治療。

“中風早期識別尤爲重要。”陳國華稱,市民應牢記中風早期識別口訣“中風1-2-0”,即“1”看一張臉,如左右不對稱、嘴巴歪;“2”查兩隻胳膊,如單側無力不能抬;“0”(聆)聽說話,如口齒不清、不明白;只要有其中任何一樣症狀突然發生,趕快撥打急救電話120,儘快送到具備救治能力的醫院;去年中心還推出了漢話版“中風120”短視頻,發佈升級版“武漢中風(卒中)急救導航地圖”,“讓更多的患者能夠第一時間識別中風症狀,是武漢腦血管診療中心最亟須做的一件事。”

不僅如此,中心還率先在全市推出“卒中健康管理師團隊”,卒中健康管理師高愛華介紹,以前護士只在患者出院1個月後進行一次回訪,現在卒中健康管理師分別會在出院後1、3、6、12個月進行四次回訪,提醒患者規範用藥,進行藥物調整、生活指導、飲食指導和康復訓練上的指導,將卒中復發風險降到最低。去年成立的“神經血管介入門診”,不僅爲介入手術後的患者提供個性化管理方案,還對有中風高危風險和血管狹窄的病人及時提供規範化診療。中心救治能力和學術水平不斷提升,每年舉辦“荊楚神經血管介入論壇”等全國大型學術會議,2019年中心進修醫生達到25名,來自全國7省市,比2018年增加了一倍。

陳國華副院長表示,作爲武漢腦血管病診療中心,將始終以“卒中病人爲中心”,致力於構建最優化的卒中救治綠色通道,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週期的卒中醫療服務,爲提升武漢區域卒中整體救治水平、推動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卒中救治同質化不斷努力,力爭讓腦血管病的診療更快捷、更規範、更安全。

(記者劉璇 通訊員喻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