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華秋實”,適值眼下秋收季節,瓜果梨桃隨處可見,人們在歡慶秋收豐潤之際,也開始瘋狂地攝食水果。

如果你經常閱讀養生雜誌,會看到很多文章建議人們食用水果來補充維生素,認爲補充維生素勢必要多喫水果,甚至要把水果當成主餐來喫。殊不知,進食的各類蔬菜瓜果,也不宜任性爲之。

美味瓜果,不可以饕餮而食

在看西醫的時候,很多醫生會建議“多喫水果,補充維生素,提高抵抗力”。相反,在看中醫的時候,很多中醫會一再提醒“不要進食過多的生冷,特別是水果”!很多人就會犯嘀咕了:“那麼,水果到底該怎麼喫呢?”

《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明確告誡“毒藥攻邪。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五穀能夠補養“五臟之真氣”,五果能夠佐助五穀,使營養平衡,“以養民生”,五畜能增進健康,彌補素食中蛋白和脂肪不足,“生鮮制美”,五菜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而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疏通壅滯”。

言下之意,五穀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肉食等都是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不可以顛倒主次。

此外,《衛生寶鑑》中告誡人們:“食物無貪於多,貴在有節。”中醫認爲,膳食營養所用食材也多有藥用價值,譬如唐代孫思邈《千金方》雲:“凡欲治療,施以食療,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

多喫水果的害處

一些人看到進食香蕉、蘋果等可以促進排便,緩解便祕,就天天不斷地抱着香蕉喫,久而久之,不喫香蕉就沒法大便。

有些人認爲水果可以美容養顏,不是說“日啖荔枝三百顆”嘛,所以天天做水果沙拉,結果反而臉上不停地爆痘痘。

甚至認爲水果可以益智幫助提高記憶力,不但購買了各類維生素,還要孩子經常喫水果,結果就是天天喫水果也不一定會明顯改善智力。

水果助溼生寒,傷脾胃

生活中,諸多水果性味多數都屬於甘寒,容易助溼生寒,進食過多水果,反而會有害處。特別是對於脾胃虛寒或運化失健者,儘量不喫水果。

華夏民族屬於黃皮膚人種,而傳統中醫認爲,脾(胃)五行屬土,在色爲黃,臨牀上脾胃病變凸顯在望色上會表現爲黃色,是以華夏人多患脾胃病。

中醫勸誡人們戒口水果,勸誡人們少喫水果,與中醫基礎理論密切相關。《黃帝內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張仲景治療疾病時第一禁忌就是生冷,所謂生冷就是未加熱、性質寒涼之品,而水果就是生冷之品,其味多甘甜,容易損傷脾肺。

肺傷則容易出現咳嗽、氣喘、喉痹(咽喉炎、扁桃體發炎、腺樣體肥大)、痤瘡、脫髮、癮疹病(蕁麻疹)、變應性鼻炎、脣風等,脾傷則容易出現水谷精微運化失常,出現厭食、疳積病、便祕或腹瀉、腹痛、腹滿脹、口舌生瘡、口臭、反酸噯氣、虛胖、水腫、倦怠、舌體胖大、舌苔厚膩等。

臨牀上,經常見到一些患者在遵守醫囑的時候忌食水果之後體質恢復迅速,一旦忍不住偷喫一次就會明顯感受到體內溼邪氾濫,最顯著的變現就是舌苔變化——進食水果後會出現厚膩舌苔。

日常進食水果原則:

①當地產的水果。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②符合時令。③符合自身身體素質。④適可而止,不宜過度。

慎食水果的人羣

1、既往脾胃虛寒者

儘量不食水果,以免水果進入胃腸不能及時排空,就會在胃腸內腐敗。

酸腐之氣上則燻灼口、眼、鼻、舌等頭面諸竅,出現噯腐吞酸、喉痹(咽喉炎)、乳蛾(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口舌生瘡、舌苔腐膩、口氣腐臭、鼻淵、鼻鼽、鼻槁、麥粒腫、霰粒腫、針眼(結膜炎)等;腐熱中滯,則爲胃脘脹滿、胃脘痛、燒心、胸脅苦滿、心胸憋悶、胃痞、齧齒(睡中磨牙)、夢囈等;腐熱下注,則腸澼、洞泄、便祕、痔瘡、痔漏、便血、陰癢等。

2、既往肺氣不足,形寒體弱者

不宜食用過多水果,以免出現反覆咳嗽、氣喘、畏寒、惡風以及過敏性疾患。

3、腎陽虛者

《彭祖攝生養性論》雲“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水果之甘甜容易引起脾氣偏旺,克伐腎臟(其本質是甘多助溼邪,加重腎臟主水液代謝功能負擔),從而加重腎虛,出現毛髮失去光澤、脫髮、齲齒、牙齒痠軟、腰膝痠軟、耳鳴耳聾、遺精滑精、失眠、盜汗、筋肉無力等。肝臟素虛之人,不宜過度食用水果,以免出現睏倦乏力、黃疸、脅肋脹痛等。

4、老人及幼兒

尤其是臟腑功能虛弱脾胃運化功能低下者,陰陽俱虛,應儘可能少喫或不喫水果,以免生冷礙胃,阻礙氣機,導致飲食積滯,出現便祕、腹脹、厭食、納呆,積食久則出現腐熱而見:口舌生瘡、咽喉炎症、扁桃體發炎、鼻淵(鼻炎)、咳嗽、氣喘、噯腐吞酸等。

有些老人聽聞進食水果可促進排便,實際上是因爲水果能一時緩解便祕,但過量食用會損傷胃腸,故而不提倡食用水果通便。

對於小兒,一旦知道水果味美就難以節制,很容易過食傷脾出現厭食、便祕或腹瀉、疳積病等。臨牀經常看到小兒因進食水果而反覆出現扁桃體腺發炎、鼻炎、鼻竇炎、咳嗽、厭食、便祕等疾患,每次都要再三叮囑“不要喫水果!”有些小兒身體有所好轉,家長看到孩子很久沒有喫水果,就沒一些水果給孩子喫,得了——剛喫完不久就又帶過來調理,舊病復發!

中醫是底氣,與有榮焉

從庚子年新冠疫情以來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在此次抗疫戰的過程中發揮了比西醫更顯著的優勢效果。

中醫膳食養生自商朝伊尹始就明曉烹飪養生之理,著述《湯液本草》,其後《黃帝內經》、《山海經》、《神農本草經》、《食經》、《食方》、《備急千金要方》、《太平聖惠方》、《飲膳正要》、《本草綱目》、《救荒本草》、《食物本草》、《食鑑本草》、《飲食須知》、《隨息居飲食譜》、《粥譜》、《老老恆言》等都有關於膳食養生的論述,遠比西方維生素營養養生模式更悠久實用。

我們都知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應該運用好我們身處的這片沃土帶給我的食味,我們不要刻意照搬西方的營養養生模式,身爲黃皮膚應該用更適合我們體質的理論——中國的傳統醫學養生模式。

不能拋棄整體觀來探討養生,因爲人身本就是一個整體,並要謹記“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身小環境一定要融合於大自然的大環境,要維持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柿子紅了,山楂紅了,杏兒黃了......果香四溢,滿眼美味的果蔬引人垂涎,然而一定要記住“飲食有節”,不要爲了滿足口而禍害了身體的健康!

三分治七分養,爲了健康,一定要注意管住嘴巴!在這裏再一次叮囑:生病、服藥期間一定要注意忌口!勿食水果!水果乃生冷之品,不利於藥物吸收利用!

張玉龍

主治醫師

切脈鍼灸科/中醫內科

簡介

中醫世家,畢業於安徽中醫學院,本科。師從楊俊、楊任民、馬俊、周楣聲、潘嘉龍、董洪強、馬山等國家級名老中醫,精於切脈、面診、舌診診斷疾病,擅長中藥(內治外治)、鍼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絡放血等綜合治療疾病。

擅長

內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腸胃疾病(腹痛、腹瀉、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萎縮性胃炎、腸道息肉)、肝膽疾病(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道息肉、黃疸)、腎病(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腎盂腎炎等)、頑固性失眠、頭痛(偏正頭痛、頭風、外傷性頭痛)、結石及各系統腫瘤調治等。

婦科: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妊娠病(妊娠惡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壓、高血糖、妊娠便祕、尿瀦留等)、崩漏、婦科炎症、產後病、乳腺病、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綜合症、子宮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兒科:感冒(反覆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腺炎、腹瀉、蟲症、小兒厭食症、遺尿、多汗症、溼疹、水痘、小兒多動症等。

男科:遺精、陽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陰囊溼疹、生殖器皰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結膜炎、飛蚊症、中耳炎、耳鳴耳聾等。

皮膚科:皮炎、溼疹、黃褐斑、青春痘、帶狀皰疹、蕁麻疹、白癜風、脫髮、肥胖症等。

骨傷科: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膝關節炎、痛風、腰扭傷、股骨頭壞死、神經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關節周圍炎、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骨質增生及各種痛症等。

出診時間

週二~週日(全天),固生堂深圳羅湖分院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588ku.com正版圖片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