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安城,作为隋唐两朝的首都、京师,是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体现着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雄峙其南的,便是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美称的终南山,历代文人墨客多称其为南山。

图片来自网络

终南山是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在地域上与长安城相依托,其文化亦相互融合,可说是集各种文化之大成!最让人高山仰止的,还是它源远流长的隐士文化。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是唐朝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写下的《终南别业》中的最后两联,体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实际在王维前后,还有许多名士怀着不同的目的隐居于此,不乏长安城里的一些宦官!

图片来自网络

终南山风光旖旎又距帝京不远,加之厚重的人文积淀,自然成了隐士向往的地方,诗家词人赞美的地方。因此,古代诗词中,一些诗人写长安必定少不了南山,似乎长安这座古都唯有南山相配,尤其是要体现长安及周边的四时之景,更非南山莫属!

长安城的春天来去匆匆,夏天闷热,冬天寒气逼人,唯有秋天气候适宜、色彩斑斓。秋天的长安城在澄明的天空下金碧辉煌!登楼远眺,长安城更有山峰之奇伟,林泉之幽深,层林尽染的南山相衬,这不得不令那些文人墨客动情。

图片来自网络

在众多写长安秋色的诗词中,能写出秋之大美的绝佳盛景,体现出一种胸怀,予人以视觉上的绝美享受,这在晚唐诗流于柔媚绮艳的趋势下实在不易!然而,杜牧做到了,他的《长安秋望》以南山之高衬托秋高,呈现出了一幅意境高远、气势健举、令人心旷神怡的写意画。

《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图片来自网络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高高耸立,宛若明镜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峻拔的终南山与澄明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显然这首诗写长安的秋高气爽,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南山之实衬托秋色之虚,使得秋色高远无极的气势凸显了出来。

诗的首句点明作者登高远眺的位置,写出了立足之处的高,使得长安秋景可望。第二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写出了秋日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尾联两句写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图片来自网络

南山之高有形,秋色多是无形之意象,诗人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然而要写出其高与气势,却很难形容尽致! “南山”正好给秋色提供了参照,南山的高峻与气势和秋色互不相让两两争高,自然反衬出了秋高及气势。这就不难理解杜牧为何重点着墨写南山了!

晚唐诗歌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也会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但他能与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长安秋望》这首诗,能写出长安秋色高远无极的气势,诗人没有独具慧眼和敏捷才思以及宽广的胸怀是做不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总览全诗,诗呈画意,长安秋色尽收眼底。这首诗写远望中的长安秋色,不仅是一曲高秋的赞歌,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又是一年秋好时,一首唐诗一分启迪,愿这个秋天让你的生活更加充满诗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