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41年,日本在中國已經橫行十年之久。可是到了這時,日本反倒沒有了從前的底氣和銳氣了,越來越心虛起來,想盡快結束戰爭。大家知道,日本最初的野心是東北,後來是華北。日本想趕緊結束戰爭,不希望陷在中國,所以謀求割讓東北的中日談判從來沒停過,但是蔣介石就是不同意。

就這樣,一直到1941年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德國入侵蘇聯。德國人便要求自己的軸心國夥伴日本,去進攻西伯利亞,夾擊蘇聯,拿下烏拉爾工業區,以緩解德軍正面與蘇聯作戰的壓力。

當時的蘇聯西伯利亞烏拉爾工業區,是蘇聯極其重要軍工基地之一。蘇聯50%以上的武器和坦克以及後備兵員都在這生產和訓練,而烏拉爾山的鐵礦、石油等都是重要的戰爭資源。西伯利亞有大量的礦和石油,到現在爲止,西伯利亞的石油儲量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日本究竟是北上還南下一直舉棋不定,原因是1939年日本曾試探性地發動了諾門坎戰役進攻蘇聯,結果遭到了蘇聯不惜一切代價的暴揍,3萬多噸炮彈的傾瀉和坦克集羣的衝擊,讓日本心中生畏懼不想再去招惹蘇聯。

然而,不北上蘇聯,日本國內鐵、油、橡膠的問題就解決不了,沒這三個玩意仗就無法打下去。沒鐵武器裝備等就無法制造,沒有油軍艦坦克無法開動。而橡膠中日都基本不生產,可是工業國都離不開它,橡膠輪胎、密封減震基本都是橡膠。

所以,戰前日本國內就有很多人反對與中國開戰,其中原因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也沒這三個玩意。因爲他們擔心一旦打起來,海量的物資消耗,讓日本徹底喪失主動權。事實上這種主張不無道理。

在1930年,日本把佔領區的所有的石油都加起來,總共不到46萬噸。但是當時日本總需求就是180萬噸。而且這是和平時期,也就是說和平時期日本僅能自己解決四分之一,那麼缺口的四分之三如何解決的呢?答案是從美國買!

隨着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日本對美國的這種依賴越來越強,到了1939年,石油消耗急劇增加,全年總需求量高達近450萬噸。而日本自給能力並無任何提高,這樣對美國的依賴度達到了90%的令人恐怖程度!這還不包括橡膠、鐵和機械設備等戰爭物資。所以,日本侵華戰爭是美國支持的一場戰爭的說法並非信口雌黃。

然而,美國給日本石油也不是白給的,是要花真金白銀的。如此一來,日本的美元儲備迅速拮据起來。在1940年,日本的外匯面臨空虛,到1941年將消耗殆盡。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日本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是積極籌劃去哪找石油和橡膠?當時日本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蘇聯的西伯利亞烏拉爾,一個是東南亞,而對蘇聯又不太敢惹,這樣南下太平洋奪取英美荷的東南亞殖民地成了必須的選項。所以當時的日本海軍就把進攻珍珠港提到了日程,並開始在沙盤上推演作戰計劃。

這三個玩意斷了供,日本的仗就無法打下去。日本去跟美國商量能否租借這些物資給他,美國人答應得很乾脆,行!但條件是日本必須退出中國戰場,遠離東南亞。這樣日本就沒招了,美國不賒賬,它又不可能退出中國戰場,所以日本選擇了在石油斷供之前鋌而走險、拼死一搏。

對此,日本做了充分準備。在偷襲珍珠港的當天,同時發動了“東南亞戰役”。

看到這裏,一定有人會問,日本的目標是石油等戰爭所需物資,拿下了東南亞這些物資就解決了,爲什麼還要打珍珠港呢?因爲日本知道拿下東南亞後,美國一定會派珍珠港裏的太平洋艦隊來支援,所以日本人先下手爲強,偷襲了珍珠港。

實際上,日本人清楚得很,珍珠港和東南亞孰輕孰重。東南亞這三個玩意都有,且美英荷在那裏經營了幾百年,基礎設施完備,僅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一年石油年產量高達800萬噸,是日本的20倍。把東南亞拿到手中,就等於日本重拾戰爭潛力。而偷襲珍珠港雖然重要,但卻無法與拿下東南亞相比。當然,美國肯定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是什麼。

這樣,就在偷襲珍珠港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組織40多萬人的“南方集團軍”,從中國的臺灣地區、越南多地同時向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強勢撲去,使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麥克阿瑟,率領的近十萬美軍和菲律賓守軍連連敗退到巴丹半島,此時連麥克阿瑟也面臨着被俘危險。

美國和菲律賓聯軍在巴丹半島上孤軍堅守了四個多月,卻沒有得到任何的支援,這就是日本人爲什麼要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後來日軍又調兵遣將,圍困拔點,最終美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投降時,有近八萬美菲聯軍被俘。這八萬人命運十分悲慘,在步行戰俘營的途中,日本人不給水和食物,並隨意射殺,加上到了戰俘營後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百般虐待,最終僅活下來不到一萬人。

之後,憤怒的美國人加入了二戰,日本人有了東南亞油田,但也堅持多久,因爲美軍很快了太平洋戰局,切斷了日本後勤保障線,並經過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硫磺島登陸等作戰,讓日軍成了秋後的螞蚱。

所以,當年日本不僅偷襲珍珠港,更重要的是拿下了有石油、有橡膠等戰爭物資的東南亞,以求重拾戰爭潛力,結果日本未能如願,隨着戰局的轉變和後勤補給線的被切斷,日本的末日就在眼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