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联盟的出现和瓦解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中原一等一的大国,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都比不上它,向南、向北、向东

向西均能开拓,当时天下几乎没有能够威胁到地位崇高、实力极强的晋国。然而,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军中设立六卿,自此之后晋国军政大权一直被六卿家族掌握;晋平公在位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之间相互倾轧,晋国公室名存实亡,遂有赵灭范、中行氏,及赵与韩、魏灭智的事,韩赵魏三家分晋朝的天下大潮兴起。多年之后,韩虔﹑赵籍﹑魏斯三人得到周天子的册封,成为崛起在晋国之上的三国祖先。

步入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都是七雄之一,可想当年晋国之强。即使晋国已去,继承其最核心部分土地的魏国依然强势崛起。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时期,三晋关系十分密切,共同进退,共同征伐敌国和抵御外敌,非常团结,曾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挺进楚国腹地逼得举国惊慌,楚王只得派遣使臣请和平,而蜜月期也是有时间限制的。魏国传至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时,由于魏国阴谋干涉赵国内政,导致魏赵关系破裂,后来两国发生军事火拼,三晋联盟彻底瓦解。

围魏救赵

魏惠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胁迫卫侯向赵称臣。当时魏国和卫国是友好之国,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因此魏国派将军庞涓出兵,联合卫、宋两国共三国联军进攻赵国。赵国邯郸被围,宗庙国祚危在旦夕,赵国遂向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发去求救。当时齐国的大王是赫赫有名的齐威王,对是否救赵的问题询问朝中大臣,相国邹忌主张不救赵,大臣段干朋认为要,并说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和配套的计策:

“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选择出兵;楚国也选择出兵。可见当时魏国、赵国距齐国、楚国是挺近的,考虑到未来威胁和资源耗费,所以共同出兵。公元前353年,赵都邯郸被魏军攻陷,齐国由田忌和孙膑统率的大军姗姗来迟。齐军军师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桂陵之战因此爆发,齐军大胜,魏军大败。此战,证明齐国才是天下最强之国。

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而楚国军队也在得到魏军攻陷邯郸的第一消息后,选择趁着魏国大军在赵地造成的后方空虚,选择攻魏救赵,魏国睢地沦陷,魏国与三国交战仍有余力,魏国西边的邻居秦国也插手,攻入魏国河东,收复心心念念的河西之地。经过此次大败,魏国没有衰弱下去,魏国君臣也没有放弃称霸天下的想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称王,邀请宋、卫国、鲁等国国君前来观礼,而韩国国君拒绝参加,以示不满。两年后,公元前342年,魏惠王以此为借口剑指韩国。韩国挡不住魏军大兵压境,所以很聪明地向齐国求救。

围魏救韩

面对此次求救,齐宣王召来群臣开会讨论,邹忌依旧稳健地选择救,田忌则认为非救不可,不然韩国被吞并后,魏国会再次强势崛起,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因此得出兵援救,而且得尽快,韩国撑不了多久。可齐宣王问孙膑如何,孙膑认为不应该那么早救,得看准时机,让韩国多消耗点魏军的力量,我方再出军,博得韩国更大的好感。因此,韩军和魏军交战五次悉数兵败,这时齐国才出兵,爆发战国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魏国大败,

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魏惠王号称的大魏国被摧毁,晋国霸业一去不复返。

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在此之后三晋的君主都去博望朝拜齐王,盟誓结束后才离去。韩赵魏三国相当于是齐国的附属国。魏国实力遭大幅度削弱后,隔岸观火的秦国向其打劫,并不断取胜,从此之后魏国再也没有试过称霸,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被齐国或楚国或秦国给吞并了即可。

参考文献:《史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