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聯盟的出現和瓦解

春秋時期的晉國是中原一等一的大國,南方的楚國、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都比不上它,向南、向北、向東

向西均能開拓,當時天下幾乎沒有能夠威脅到地位崇高、實力極強的晉國。然而,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軍中設立六卿,自此之後晉國軍政大權一直被六卿家族掌握;晉平公在位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之間相互傾軋,晉國公室名存實亡,遂有趙滅範、中行氏,及趙與韓、魏滅智的事,韓趙魏三家分晉朝的天下大潮興起。多年之後,韓虔﹑趙籍﹑魏斯三人得到周天子的冊封,成爲崛起在晉國之上的三國祖先。

步入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都是七雄之一,可想當年晉國之強。即使晉國已去,繼承其最核心部分土地的魏國依然強勢崛起。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時期,三晉關係十分密切,共同進退,共同征伐敵國和抵禦外敵,非常團結,曾攻佔楚國的軍事重鎮大梁,挺進楚國腹地逼得舉國驚慌,楚王只得派遣使臣請和平,而蜜月期也是有時間限制的。魏國傳至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時,由於魏國陰謀幹涉趙國內政,導致魏趙關係破裂,後來兩國發生軍事火拼,三晉聯盟徹底瓦解。

圍魏救趙

魏惠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脅迫衛侯向趙稱臣。當時魏國和衛國是友好之國,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因此魏國派將軍龐涓出兵,聯合衛、宋兩國共三國聯軍進攻趙國。趙國邯鄲被圍,宗廟國祚危在旦夕,趙國遂向東方的齊國和南方的楚國發去求救。當時齊國的大王是赫赫有名的齊威王,對是否救趙的問題詢問朝中大臣,相國鄒忌主張不救趙,大臣段幹朋認爲要,並說出非常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和配套的計策:

“夫魏氏並邯鄲,其於齊何利哉?且夫救趙而軍其郊,是趙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

齊威王採納了段幹朋的意見,選擇出兵;楚國也選擇出兵。可見當時魏國、趙國距齊國、楚國是挺近的,考慮到未來威脅和資源耗費,所以共同出兵。公元前353年,趙都邯鄲被魏軍攻陷,齊國由田忌和孫臏統率的大軍姍姍來遲。齊軍軍師孫臏提出圍魏救趙的戰略: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

桂陵之戰因此爆發,齊軍大勝,魏軍大敗。此戰,證明齊國纔是天下最強之國。

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爲王,以令天下。

而楚國軍隊也在得到魏軍攻陷邯鄲的第一消息後,選擇趁着魏國大軍在趙地造成的後方空虛,選擇攻魏救趙,魏國睢地淪陷,魏國與三國交戰仍有餘力,魏國西邊的鄰居秦國也插手,攻入魏國河東,收復心心念唸的河西之地。經過此次大敗,魏國沒有衰弱下去,魏國君臣也沒有放棄稱霸天下的想法。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稱王,邀請宋、衛國、魯等國國君前來觀禮,而韓國國君拒絕參加,以示不滿。兩年後,公元前342年,魏惠王以此爲藉口劍指韓國。韓國擋不住魏軍大兵壓境,所以很聰明地向齊國求救。

圍魏救韓

面對此次求救,齊宣王召來羣臣開會討論,鄒忌依舊穩健地選擇救,田忌則認爲非救不可,不然韓國被吞併後,魏國會再次強勢崛起,威脅到齊國的霸主地位;因此得出兵援救,而且得儘快,韓國撐不了多久。可齊宣王問孫臏如何,孫臏認爲不應該那麼早救,得看準時機,讓韓國多消耗點魏軍的力量,我方再出軍,博得韓國更大的好感。因此,韓軍和魏軍交戰五次悉數兵敗,這時齊國纔出兵,爆發戰國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魏國大敗,

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

。魏惠王號稱的大魏國被摧毀,晉國霸業一去不復返。

其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

在此之後三晉的君主都去博望朝拜齊王,盟誓結束後才離去。韓趙魏三國相當於是齊國的附屬國。魏國實力遭大幅度削弱後,隔岸觀火的秦國向其打劫,並不斷取勝,從此之後魏國再也沒有試過稱霸,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被齊國或楚國或秦國給吞併了即可。

參考文獻:《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