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爲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爲“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清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因爲是由少數民族主政,所以清朝的很多禮儀制度同中原王朝有很大的差別。臣子的稱謂便是如此,看過電視劇的讀者相信都有發現,在清朝以前的各個朝廷臣子們都自稱爲“臣”,而清朝就不是這樣了,清朝的很多官員都叫自己“奴才”。

在清朝梁章鉅的作品《稱謂錄》中有解釋“奴才”的意思是“奴僕之所能”。這個詞本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的話,意思就是低賤的人。對於官員自稱“奴才”的這一現象,很多人解釋說,這種稱呼的差別是滿清在入關後,對漢族官員進行思想上的壓制才產生的。

被誤會已久的“奴才”

“奴才”一詞也可以簡稱爲“奴”,原本指的是在古代犯過罪的人,又或者是打仗中被俘虜的戰俘,東漢許慎在著作《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奴婢皆古罪人也”。

由此可見,在東漢乃至以前這個詞語是充滿貶義的,不過隨着封建時代的不斷變化,這個詞的含義也漸漸的變得豐富了起來,不過依然充滿着鄙視意味,在清朝之前,“奴才”這一詞大部分用作他稱。

除了宋朝時期,在宋朝奴是當時對於婦人的美稱,當時的清貴人家中的夫人小姐常常自稱爲“奴”。明清時期這一詞語仍然充滿了貶義,比如說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就曾罵呂布爲“三姓家奴”。

到了清朝,“奴才”這一詞語的含義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清朝的前朝後宮中,這一詞語,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是漢語中的“奴才”,它指的是過去滿語中的“阿哈”。這一詞語指的是家奴、奴僕的意思。這一稱呼離不開滿清入關前的八旗制度。

簡單來說,八旗制度其實是一種人口編制,這種人口編制也包含着軍事意義。在滿清入關後,八旗制度被賦予了某種社會上的法律上的特徵,成爲了一種複雜的制度。

清太祖時期,爲了更好地進行人口管理,他將手進行了編隊,從此以後這一編隊下的家庭世世代代都屬於這個小隊,這種編隊叫佐領,隨着滿清勢力的壯大,這些小隊越來越多,爲了方便管理,就在小隊之上設立了中隊和大隊。中隊叫做參林,大隊叫做旗。

到最後一共建立了8個大隊,這8個大隊有着屬於自己的符號和顏色。他們分別就是後來的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等8個旗。隨着八旗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八旗內部又根據不同人口的特點分成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從名字上來看,這種劃分方式好像是根據民族來劃分的,其實並不是如此,因爲無論是蒙古八旗還是漢軍八旗,上層人大多都留在了滿洲八旗。另外漢軍八旗也並非都是漢族人,其中也有很多滿洲人和蒙古人他們因爲在明朝時就改用了漢姓,所以被劃分爲漢軍。

一般來講八旗由皇室擔任旗主,各有屬於自己的勢力,旗主與之間存在人身依附關係,因此各旗中的官兵百姓多稱旗主爲“主子”,自稱爲“奴才”。隨着滿清入關,八旗中的屬人不僅要效忠於自己的旗主,還要效忠於皇帝,所以八旗大臣大多會在奏摺當中向皇帝自稱爲“奴才”。

由此可見,滿清時期官員的稱謂與當時的八旗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稱謂背後代表的是八旗旗主和旗下官兵百姓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這種人身依附關係是融入血統,無法改變的,在滿清的官場上經常會出現旗主的官職比屬人的官職低。

但是在很多大型場合中,官職高的屬人地位依然要低於官職低的旗主。在相關文獻中就有記載,在當時貴爲軍機大臣的松筠及時已經位極人臣了,但是依然屬於蒙古正藍旗旗下的屬人,當旗主家辦喪事時就必須請假去旗主家裏聽候吩咐。

滿清臣子稱謂變化

在滿清剛剛入關後,對於臣子稱謂的要求並沒有如此嚴格,隨便叫什麼都可以。一般來講,滿族官員依然按照入關前的舊俗在奏摺中,自稱爲“奴才”,但也有自稱爲“臣”的。

甚至清太宗時期還有漢臣在奏摺中自稱爲“我”的,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當時的形勢較爲混亂,還沒有明確的禮儀的規定。另一方面當時八旗內部的稱呼本就極其複雜,在入關前期,皇帝作爲八旗共主的概念還沒有被完全確立下來,所以這一時期,有很多大臣只對自己的旗主稱“奴才”對皇帝稱作“臣”。雍正時期曾想改變這一稱謂,當時漢軍鑲黃旗的高其位曾進奏摺,奏摺中自稱“奴才”,雍正皇帝看過之後,不太滿意,便用紅筆勾畫後在右下角改成了“臣”。

很多人認爲,這是因爲高其位只是漢軍鑲黃旗出身,所以沒資格稱自己是“奴才”,其實不然,鑲黃旗是直屬於皇帝的一個旗。

按照舊俗來說,他這個稱呼並無大錯,雍正皇帝之所以改,是因爲他不想讓臣子們稱“奴才”,他曾下了一道聖旨指明滿朝統稱爲“臣”。不過他還是沒有因爲臣子的自稱而表示批評。

乾隆時期這兩種稱謂並存的現象依然可以見到,不過在乾隆統治前期的時候,八旗官員的稱呼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當時有官員在上私折稱自己爲“臣”,又把自己的兒子成爲“奴才”,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斥責。

至此,官員自稱的現象終於引發了朝政的注意,當時規定八旗內部的官員上私事折的時候,必須稱“奴才”以此維護滿洲舊俗。乾隆二十三年,朝廷正式下令,對於官員的自稱進行規範,乾隆皇帝要求,凡是請安、謝恩或者是私事奏摺,官員必須自稱“奴才”至此稱呼基本確定。

清朝時期官員的稱謂的變化與整個大清王朝的發展息息相關。乾隆皇帝的做法本意上是爲了維護過去的舊俗,但的確也引發了社會上的一些變化,當時在社會上滿人常自稱爲“奴才”。

魯迅先生曾對這一做法極其不滿,發表了很多有關於“排滿”的言論。清朝統治者對於官員稱謂的要求,雖然是爲了維護王朝的正常運行,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民族隔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