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還記得《伊索寓言》裏狗熊和朋友的故事嗎?故事中遇到狗熊逃生無望的人通過裝死躲過一劫。需要提醒的是,這只是故事,現實生活中遇到狗熊時,裝死並非是好的逃生方法。但對一些動物來說,當它們面對其他動物的攻擊等外界威脅,打不過又逃不脫的時候,它們真的會選擇原地裝死。

或許在我們眼中,動物的裝死漏洞百出,我們能瞬間識破它們的把戲,但在自然界的獵手們面前,裝死這套策略顯然是有效的,否則裝死的動物們早就全部滅絕了。

動物爲什麼要裝死?怎樣選擇裝死的時機?裝死有哪些技巧?裝死和動物催眠又有什麼關係?本文將爲你解答這些問題,相信看完後你會發現,裝死這個看似簡單無腦的行爲,背後其實是動物們數千萬年的演化積澱和食物鏈殘酷定位下的求生本能。

裝死,押上生命的一場豪賭

裝死也叫假死、擬死,是一種動物將自己僞裝成死亡狀態的行爲,其用意在於逃避天敵的捕食,可以將它歸類爲一種防禦手段。從昆蟲到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乃至哺乳類,善於裝死的動物演員們遍佈各界。

從人類角度看來,動物的裝死顯得過於“弱智”,因此有很多人不免會質疑:裝死真的有用嗎?狩獵者難道會對肉質如此挑剔,以至於對送到嘴邊的美餐都不屑一顧?事實上,裝死確實有用,不過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究極祕法,更多的是動物在生存和死亡間進行的危險博弈。

也就是說,動物並非一遇到危險就會裝死,在實施裝死大法之前,不管智能高低,動物們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衡量逃跑和裝死哪個生存概率更大。一旦決定逃跑,它們必然會用盡平生所學來試圖逃出生天。但一旦決定裝死,動物們也會裝出技術、裝出尊嚴、裝出生的希望。

說白了,裝死策略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動物走投無路的選擇。在選擇裝死後,就相當於把自己置於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境地,因此要充分地計算好利益得失,同時還要裝得像、裝得有技巧,否則便是萬劫不復。

“奧斯卡影帝”告訴你裝死的技巧

裝死能夠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許多捕食者對於靜止的獵物反應不活躍,例如青蛙,因此有很多昆蟲會選擇在青蛙面前裝死。此外,裝死動物往往表現出蜷縮軀體的防禦形態,或者呈現肌肉僵硬的狀態,這會讓很多段位不高的獵食者很難下嘴,一方面它們可能沒有絕對的力量來喫掉這樣“不聽話”的“屍體”,另一方面它們也會懶得花費能量和這具“死屍”較勁,因此在一番權衡後,捕食者會更傾向於尋找附近更好下口的活獵物。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捕食者都像青蛙一樣好騙而且低端。對於敏銳而又喜歡食腐的動物來說,躺着裝死就等於將自己送上它們的餐桌。所以很多動物並不僅僅會裝死,它們可能會刻意表演出自己是被毒死或是病死的狀態。這就像是在告訴狩獵者,我的肉有毒,喫不喫就看你了。此時,“機智”的狩獵者往往會選擇棄之而不食。

北美的弗吉尼亞負鼠就是這樣一種充滿心機的動物,它們能從至少2000萬年前繁衍到現在靠的就是祖傳的精湛“演技”。在受到威脅或潛在的傷害時,負鼠的嘴脣會後拉,牙齒外露,唾液在嘴巴周圍製造出泡沫,眼睛閉着或半閉,還會從肛門腺分泌出惡臭的液體;同時身體或是不自然地僵直,或是扭曲,表情痛苦至極;被狩獵者翻弄甚至被帶走時都不會表現出任何反應,演得那叫一個真切。相信除了那些餓急了的動物,沒有誰會垂涎於這樣一塊疑似有毒或有疾病的肉。在裝死幾分鐘至若干小時後,負鼠會恢復意識並開始自由活動。這麼看來給負鼠頒一個動物界“奧斯卡影帝”獎一點都不過分。

不過哪怕是再厲害的裝死,也總會碰到 “硬茬兒”。一些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們根本不喫演技派這一套,在它們面前無論是逃跑還是裝死都生機渺茫。這時候還是有很多動物選擇裝死而非殊死一搏,是因爲它們考慮到,如果逃跑不成功,必然會遭到嚴苛的毒打,非常有可能在瞬間身體殘疾,不如佯裝放棄抵抗,讓獵食者放鬆警惕溫柔以待,保存有生力量再伺機逃跑。

戲太多?因爲裝死已經滲透進基因和血脈

裝死作爲動物界弱勢羣體們的傍身“絕技”,獲得過程屬於後天習得以及基因遺傳,其中基因遺傳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而且,裝死不僅存在共性,還存在個性。

研究發現,類似負鼠這樣逼真的裝死很可能並非是出於自願或受到意識控制,而是源於負鼠體內暗藏的特殊“開關”。很多時候,一旦裝死動物處於某種特殊的體態,比如受到翻弄而肚皮朝上,它們就會自動陷入假死。也就是說,爲了把裝死行爲貫穿到底,很多生物甚至進化出了相應的反射機制,一旦符合觸發條件,你不想裝死也得“死過去”。

“強直開關”的存在很好地說明了裝死的共性,實際操作過程中,裝死還體現出明顯的個性。從整個種羣角度來看,雖然定好了有事兒先裝死的規矩,但千篇一律的裝死顯然不如百花齊放的裝死更加有意義。假如一遇到攻擊就立馬躺倒三分鐘,然後甦醒狂跑,就可能讓捕食者逐漸摸清路數,從而無視裝死,趁熱乎直接下嘴。

從個體角度而言,裝死行爲的“參數”存在多樣化、隨機化的特點,比如昏死的時長和甦醒的時機等等。複雜多變的裝死行爲讓獵食者摸不清頭腦,增加了學習的成本,也因此讓裝死者僥倖逃脫的機會加大。

被催眠還是故意裝死?

多年前,在央視的一檔綜藝節目上,一個小女孩不可思議地“催眠”了小狗、兔子、變色龍和青蛙,讓這些小動物都仰面朝天不得動彈。

事實上,這種所謂的“催眠術”並沒有得到過科學研究的支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並非真的被“催眠”了,而是“故意爲之”,但是這“故意爲之”背後的答案卻不盡相同。對於狗來說,通過訓練讓它完成假睡的表演似乎不難實現,但要訓練兔子甚至是青蛙和變色龍就比較困難了,它們能夠“被催眠”其實是因爲它們是自然界裝死大軍中的“名將”。

以兔子爲例,兔子是一種溫順的“素食”動物,所有體型和它們相仿或是更大的動物幾乎都是它們的天敵,所以“裝死”自然成爲了兔子一種十分奏效的生存策略。兔子在被動仰臥的情況下,會很容易觸發“假死開關”,並因此進入“硬直狀態”。此時的它們會四肢僵硬、雙目緊閉、心跳短暫停止。所以,與其說小女孩“催眠”了兔子,不如說是小女孩強制兔子進入了裝死狀態。

日常生活中,強制身邊的小動物進入假死狀態看起來很有趣,但對這些小動物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很多動物在假死狀態下身體並非完全放鬆,而是會耗費格外大的能量以保持特有的僵直體態。例如假死中的兔子就可能會因爲原本正常彎曲的脊柱發生僵直而斷裂,結果導致真實死亡。還有很多種動物的假死狀態過於逼真,以至於可能會因心臟驟停或者窒息而死。

裝死行爲出現在自然界中很多動物身上,甚至像鯊魚等非常大型、高等的獵食者身體中,也同樣埋藏着所謂的“假死”開關。如果將鯊魚仰面朝天翻過來,鯊魚的頭部就會自動地分泌一種特有的化學物質來使自己鎮靜,反覆這一過程會讓該物質的劑量逐漸增大,鯊魚就變得好像睡着或是死了一樣,一動不動,這就是鯊魚的“強直靜止”。海洋動物研究人員有時會利用這種方法將鯊魚“催眠”以剝奪其攻擊性,從而方便接下來的研究。

鑑於人類在極端情況下同樣會出現所謂“嚇懵了”的假死狀態,或許探究清楚動物對於威脅和恐懼的反應,對於人類自身的恐懼焦慮症治療以及創傷修復等都將會大有裨益。

相關文章